当我们谈论“学霸家庭”时,总会好奇父母究竟做对了什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熊昱博,用自己的成长故事给出了答案:他的父母并非教育专家,却用五件“关键小事”铺就了一条 “985”之路——这些事无关乎学科辅导,却直指教育核心。
点燃志向:唤醒内驱力,而非用焦虑施压
2022年冬天,熊昱博在扶鹰教育杭州线下营里抱着生物书复习,听课心不在焉。“当时已经学麻木了,想赶紧考完放假,反正考哪儿算哪儿。”直到闭营前,一位学长的演讲击中了他:“你甘心让三年努力烂在最后几个月吗?”那一刻,熊昱博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名校的向往不该止于“想想而已”。
不同于有些家长用“考不上就没出路”施压,熊昱博的父母选择为他创造“梦想被点燃”的场景。“他们从不逼我定目标,但会把可能性摆在我眼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激励,让熊昱博在高考前三个月主动调整作息,把数学错题本翻到卷边。
激励的本质是唤醒自我驱动力,而非用焦虑制造压迫——这正是熊昱博父母从扶鹰教育的课程中习得的“理想驱动”的教育智慧。
身教引领:从旁观者到同行者,别让孩子孤军奋战
“初三时,我在房间学习,爸妈一个睡觉、一个看韩剧,我觉得自己总在单打独斗。”熊昱博的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家庭的痛点。
转折始于妈妈加入扶鹰教育学习后。“突然有天,我凌晨五点被厨房的声音吵醒,看见妈妈边煮早餐、边用‘扶小鹰’平板背英语,屏幕光映在她脸上,特别亮。”妈妈开始高效自律的生活,每天早起锻炼,原本紧张的清晨变得规律有序。曾抱怨通勤疲惫的她,把家庭教育音频设为车载循环,连买菜路上都在听“共情沟通”的内容。
爸爸的“阅读革命”更具冲击力。这个从云南小县城一路打拼、扎根昆明的男人,在扶鹰阅读营成了“卷王”—— 一周能读完四五本书,还当上了阅读营小组长。
父母活成一束光,孩子自然追光而行。看到爸爸妈妈的转变,熊昱博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个人的事”,心态和情绪也调整得很好。甚至到了大学,他会主动跟着爸爸的阅读节奏读书。“爸爸每周在家庭群里发读书奖状,我不好意思落后。”曾经“拖后腿”的父母,如今成了带动他前进的动力。
信任托举:适时放手,让孩子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小学到初中,熊昱博是游戏场的“狠角色”,CF的枪战场、守望先锋的竞技场,曾占据他大量课余时间。
接触扶鹰教育后,父母态度转变:“爸爸说‘游戏打得好也算本事,前提是不耽误正事儿’。”当发现孩子能在游戏与学习间保持平衡,甚至将游戏作为放松方式时,父亲选择用信任代替控制:“他有时会坐在旁边看我打两局,慢慢我也就没那么沉迷了。”
这段经历让熊昱博深刻体会到:信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父亲的智慧在于用“观察者”而非“控制者”的姿态,在发现孩子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后,果断收起焦虑,用尊重换取孩子的自觉。“他让我明白,真正的自律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从信任中长出来的。”
高三上学期,熊昱博陷入两难:每周8小时的化学竞赛课让他无暇顾及语文和数学的补习,而语文作文和数学函数正是他的短板。当他忐忑地提出“想退赛补主科”时,妈妈的反应让他意外:“她没问‘之前的努力不白费了’,或者认为这是我想逃避比赛的借口,而是说‘你觉得怎么对高考更有利就怎么来,爸爸妈妈全力支持。”
至于大学专业的选择,父母更是给了熊昱博充分的自主权。而熊昱博身边的一些朋友,则没有那么幸运。他分享道,自己的室友被父母“按头”选了计算机专业,如今每天在“卷到崩溃”的状态中挣扎;高中同学想学外交却被父母送去学医,“上次见她,眼里的光都没了,整天吐槽解剖课”。熊昱博说,这样一对比,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幸运,“大多数父母,总以为自己更懂‘什么是好’,但孩子需要的,其实是‘自己选什么都好’的底气。”
持续学习:父母的认知迭代,匹配孩子成长需求
“以前和妈妈聊天常让我崩溃,信息密度低还唠叨没完。”熊昱博笑着回忆,妈妈在扶鹰教育的365课程里泡了半年后,聊天画风突变:“有次我抱怨作文没素材,她随口就讲了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我当时惊掉下巴,她怎么知道这些?”
幼儿时,熊昱博需要妈妈的呵护与安慰;初中时,他渴望妈妈理解青春期男孩的“同学矛盾”;高中后,他更需要“有深度的观点碰撞”。妈妈的学习精准踩中了这些节点:学完沟通课后,她不再用“你要努力”敷衍,而是用“我今天听了个学霸故事,他说错题本要这样整理……”开启对话;学完成长规划课后,她能接住熊昱博关于 “大学教育内卷”的吐槽,并给出“自学感兴趣内容”的建议。这种“成长型父母”的姿态,让亲子关系始终保持同频。
规划护航:父母的托底准备,让孩子轻装上阵
“高考前,爸爸做了详细的分数规划表,A 段冲上海交大、B 段稳北航、C 段保底电子科大,每个学校的专业优势、保研率都列得很清楚。”当熊昱博担心数学发挥失常时,父亲的规划表让他放宽心:“反正去哪都有学上,怕什么?”
“他们把能做的准备做到极致,我只需专注奔赴考场。”熊昱博说。
托底不是“包办”,而是 “赋能”: 熊昱博的爸爸没有替他做选择,而是用充分的信息收集和规划,让孩子有底气去冲刺。就像他说的:“父母做的准备越充分,孩子越敢放手一搏。”这种支持,比 “考不好就完了”的焦虑更有力量。
学霸家庭的核心启示:父母的“有限作为”,成就孩子的“无限可能”
熊昱博的故事里,没有“虎妈狼爸”的高压管控,只有父母在关键节点的“精准发力”。他们用激励代替说教,用行动代替指责,用信任代替控制,用学习代替焦虑,用规划代替包办 —— 这五件事,看似“有限”,却恰恰击中了教育的核心。
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父母不必做教育的全能选手,只需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最佳队友——你往前跑,我为你加油;你想转弯,我帮你看路;你累了停下,我给你拥抱。这就够了。”这或许就是培养 “985”孩子的真正秘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