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吃了山里摘的蘑菇,夫妻俩双双中毒!疾控提醒,入梅后别乱尝鲜

    潮新闻 记者 郑佳颖 蒋升 通讯员 张晓燕2025-06-19 08:52全网传播量12.6万
    00:00
    00:00
    01梅雨季野生蘑菇生长旺盛,小李夫妻误食疑似假褐云斑鹅膏菌中毒。
    02假褐云斑鹅膏菌含甲醇酸毒素,耐高温,与鸡枞菌相似,误食风险高。
    03我国每年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超1500起,死亡逾70例,梅雨季节高发。
    04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外形相似度超90%,民间鉴别方法不可靠。
    05蘑菇中毒类型多样,无特效解毒药,需及时催吐并携带样本就医。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高温高湿的梅雨季,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

    日前,小李(化名)夫妻俩去户外游玩时,对山间肉鼓鼓的蘑菇来了兴致,便一口气摘了约30朵,回家煮熟了吃。哪知一觉醒来,两人双双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紧急就诊后,一人因肝功能受损需留院观察,另一人虽已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胃部不适。

    据悉,小李夫妻俩吃的蘑菇疑似为剧毒的假褐云斑鹅膏菌,其含有一种叫甲醇酸的有毒物质,这种毒素耐高温,常规烹煮无法分解。

    “从外形上看,假褐云斑鹅膏菌与日常食用的鸡枞菌十分相似,误食中毒风险很高。”杭州市上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城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测科副科长廖秀萍特别提到,假褐云斑鹅膏菌等剧毒种类在杭州市山林均有分布,别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损害健康。

    杭州市上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图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超1500起,死亡病例逾70例,梅雨季节为高发期。

    “目前,公众仍对野生蘑菇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廖秀萍解释,毒蘑菇与可食用菌的外形相似度超90%,仅凭颜色、气味或生长环境等民间方法无法鉴别,切勿“以貌取菇”。

    此外,部分无毒蘑菇因与毒菌共生或根系吸收毒素,继而成为“隐形炸弹”,而“高温杀毒”也不适用于所有菌,盲目尝鲜后果不堪设想。

    廖秀萍说,蘑菇中毒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包括胃肠炎型、肝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日光性皮炎型等。

    “临床上毒蘑菇中毒并没有特效解毒药物,若高度怀疑是类似情况,请在当事人意识清醒时,第一时间诱导催促,并携带剩余蘑菇或呕吐物样本就医。”廖秀萍说,有人发生中毒后,无论同食者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尽早完善相关检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