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至云间书房听了王艳平老师关于苏轼与王安石恩怨纠葛的讲座。讲座一开始,王老师提到在宁波七塔寺有一副对联:
王安石有山泽间气,苏东坡为神仙中人。
王艳平提供。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两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将这两位宋代的大文豪放在一起,本身就很有意思。此联之语均有出处。苏东坡为“神仙中人”,语出宋代的黄庭坚,在《题东坡字后》中说东坡居士,性喜酒,酒量却不高,一喝就醉,一醉就鼾如雷作,一会儿醒来“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如此评价倒也不失为过。
说到王安石这个“有山泽间气”,原有上联是说谢安石即谢安的,“谢安石有山泽间气”,出处在《世说新语》容止篇第36: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间仪。”
谢公即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杰出的政治家。是东晋二谢两大家族之一的谢家主要大家长。谢车骑即谢玄,谢安的侄子,有次说到谢安:“他在游玩时,不需要高唱,只是安静端坐,偶尔轻捻鼻梁、目光流转,自然流露出隐士般的风范。”“山泽间仪”指隐逸之姿。在此联中,“山泽间仪”改成“山泽间气”,从对联角度看,“神仙中人”与“山泽间气”倒也相对。
然后有文友提到,这个对联,是七塔寺借用来写曾在鄞县作过知县的王安石呢,还是将谢安石错成王安石了?
在翻阅资料时,我发现此联有多种写法。根据史料记载,清代学者孙星衍(1753–1818)创作了该对联,其篆书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谢安石有山泽间度,杜宏治是神仙中人。图片来自网络
杜宏治,即杜乂(yì义音),字弘治,京兆杜陵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他是东晋外戚大臣,成恭皇后之父、镇南将军杜预之孙。杜预(222-285),就是杜甫的十三世祖,西晋名将,是晋灭吴之战统帅。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人(全国就两位,还有一位诸葛亮)。下联中的“宏治”为清代避乾隆帝“弘历”名讳的改字,非东晋原貌,明代以前文献均用“弘”字。
杜弘治是有名的美男子,与卫玠齐名。说他是“神仙中人”语出《世说新语》容止篇第26: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王右军即王羲之,对杜弘治的评价用词实在让人惊叹,“面如凝脂”在东晋那个时代,竟然是对男子的评价。而另一位大臣桓彝将杜乂与当代著名美男子卫玠并列,评论说:“卫玠神清,杜乂形清。”看来一个神胜,一个形胜。
谢安与杜乂均为同时代人物,且同时出现在《世说新语》中,被写在同一副对联中非常般配。我觉得最早的可能是这副。这副对联内容可能太好了,太受人推崇了,遂引发多人对其改头换面。改写者到底是谁已经不好说,但肯定非常喜欢苏轼,将宋代大文豪拉来与谢安配对,将下联改成了苏子瞻,随后又有苏东坡版。如张荫椿,字砚孙,清末民初书画家,其书作:谢安石有山泽间度,苏子瞻是神仙中人。
谢安石有山泽间度,苏子瞻是神仙中人。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有赵以炯撰写的对联,“谢安石有山泽间度,苏东坡是神仙中人。”此作瑞安市博物馆收藏。赵以炯(1857~1907),字仲莹,又字鹤林,贵州花溪人,光绪十二年(1886)状元。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两副对联,“苏子瞻”或早于“苏东坡”。为什么说是子瞻早呢,从词性上看,“安石”是平仄,“子瞻”是仄平,刚好相对;“东坡”是平平,相对来说不够完美些。
网络上还看到署有“董其昌”名字的书写联,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是明代书画家。他书写该对联是否为最早的作者,因限于资料,只作存疑了。从没有“有”“是”两字只是七字联来说,可能是比较早的作者。但从内容上来说,谢安对杜乂应该是要比谢安对苏轼早。
谢安石山泽间度,苏子瞻神仙中人。图片来自网络
一开始我在查资料时均说,是清代学者孙星衍最早创作了篆书联 “谢安石有山泽闲度,杜宏治是神仙中人”,其中“閒”被认为“闲”字。后经云间书房文友王导指正,“閒”字是“间”字。在以前,“閒”字有三种读音,读作(jiān),表示中间、不久、最近 ;读作(jiàn),表示缝隙、间隔、等;读作(xián),表示空闲等意。“闲”字繁体字是“閒”,但“閒”却并不一定只读作“闲”。因此好多资料上将“山泽间度”误作了“山泽闲度”。
从字面意思来看,用“山泽间度”与“神仙中人”更对仗一些。看下一副对联,“山泽间度”已经成为“山泽间气”,“度”与“气”在此都是“气度”之意,似乎用“气”更形象点,这都是对一个人具有隐士性质的描述。
谢安石有山泽间气,苏东坡是神仙中人。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查阅时看到木板上刻有一联:
孔北海山泽间度,苏东坡神仙中人。
图片来自网络
此联作者亦不详,时间不详。为什么我认为这副对联的出现稍晚呢?应该是有了“苏东坡”,才会出现“孔北海”这个对子。孔北海,即孔融(153-208),东汉末年名士。这里将“苏子瞻”换成“苏东坡”,用“北海”对“东坡”,非常工整。
再回到七塔寺这一联,用王安石代替了谢安石。我觉得应该是借用。王安石对宁波来说意义重大,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一上任,他就从县城出发,跑遍全县各乡村,实地调查水利情况。随后兴建碶闸堤塘,疏浚河湖,造福百姓。更重要的是,他兴办县学,开创教育事业,深刻影响宁波文化。所以借用谢安石上联来致敬王安石,实在也是一件幸事。
在云间书房听王艳平作讲座:《高峰之间的对视与致意——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纠葛》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