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街道一隅
中泰街道地处余杭区西南部,位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坐拥之江、湖畔两大省实验室和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科研重器。近年来,“创新泰”的说法在江湖上不胫而走。
为何称其为“创新泰”?它究竟是什么态?
物件是历史的切片,映照变革的脉络。从晚商跳头遗址出土的石范,到中国竹笛之乡紫荆村的竹笛,再到南湖未来科学园的桨叶,三件物品证明一个观点:在中泰,创新是一种常态,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态。
之江实验室
从一件石范看创新之源
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根植于中泰的血脉基因中。
中泰跳头遗址,因地处跳头村附近而得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从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直至晚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不同地层和遗存,最早可以追溯至五六千年前。
2021年,跳头遗址被评为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并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而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让时任考古领队林森印象颇深的,是一件晚商时期的石范。
范,是古代铸造器物的一种模具;石范,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做的模具。
中泰出土的石范,可以清晰地辨识出范面上弓箭的箭头造型,范面打磨光滑,非常有利于金属液体的顺畅流注。再加上,附近有青铜器、疑似铜锭、砾石、木炭等与铸铜直接相关的遗存。林森等人推测:此处曾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青铜铸造聚落。
跳头遗址出土的石范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青铜器的诞生,象征着人类从石器时代迈向青铜时代的重要转折,标志着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可以说,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泰地区的先民们就掌握了当时的“顶流技术”。
创新,不仅是生产力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突破。
在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先民们通过垄状堆积或者人工挖掘的灰沟分割作坊生产区域与生活区域,同时起到交通与排水等作用。这说明,当时不仅铸铜工艺相当成熟,还有明确的分工和生产流程。
跳头遗址发掘区示意图
那么,铸铜的原料来自何方?
林森等人对跳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和土壤沉积物开展了铅同位素分析实验。这是追溯金属制品来源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采矿和熔炼不会导致物品之间的铅特征发生大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跳头遗址出土的商代金属器至少使用了3种不同类型的铅料,而且与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阳颍上等地出土的铜器铅同位素比值近乎相同。林森推测,跳头地区铸铜业的产生与商代金属资源流通密切相关。
而在距离不远的余杭小古城遗址等地,经过考古研究,发现都与跳头遗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能同属于晚商时期控制浙北越地的古国。如此,中泰地区正是这一势力统治下的一个中心据点。
创新的种子,早在那时就已埋下。
从一支竹笛看创新之变
在中泰的紫荆村,漫山遍野的苦竹郁郁葱葱。
这个看似寻常的村落,人口规模不到3000人,一年却可以生产超450万支竹笛,占了全球竹笛市场80%以上的份额,撬动了年总产值3.5亿元的竹笛产业,被誉为“中国竹笛之乡”。
俯瞰紫荆村
鲜为人知的是,竹笛经历过从辉煌到没落再到复兴的坎坷历程。
紫荆村的竹笛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诗人范成大游览余杭天柱峰时,曾作诗“疆场决胜飞鸣镝,诗话文章赖尔传”,赞美中泰竹笛。再往后,元、明、清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来此伐竹制笛。
但对于不掌握制笛技艺的当地村民来说,竹笛无疑是陌生的。哪怕到了近代,苦竹或是卖给外地民族乐器厂,或是用来做竹篮、竹筐,价格都相当低廉。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契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彼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到中泰开办联营厂。一位就职过原联营厂的村民至今还记得:“接的第一笔单子来自香港,5000支竹笛,平均每支的价格是6元钱。”
从几分钱一根的原料,到几元一支的竹笛,当地村民深刻意识到竹笛制作技艺能为他们带来什么。随后,竹笛厂在中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也始终相伴其中。
中泰竹笛
做出好竹笛,关键靠创新。
别看这小小一支竹笛,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村民说:“特别是划线、调音等工序,是一根笛子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对质量影响很大。”从涂抹虫胶到大漆工艺,从牛骨笛头到合金压花,每一次创新,都让中泰竹笛赢得更多关注与喜爱。
竹笛卖得好,还是靠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竹笛企业不断求变,或是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或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据统计,仅紫荆村的竹笛,就日均电商销售超3000单,年销450万支。
更难能可贵的是,越来越多的“笛二代”也返乡助力竹笛产业创新发展。
他们带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对民族乐器的热爱,接上了老一辈的班。比如,黄毓就是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加入了家里的竹笛厂,从事竹笛生产销售、文化传播、研学培训等工作。
前不久,“中泰竹笛”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当地竹笛产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中迈出重要一步。
有赖于创新,传统竹笛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从一片桨叶看创新之潮
5月,2025低空经济生态场景大会在中泰的南湖未来科学园启幕,全方位展示了当前低空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创新实践成果。
中泰,何以结缘低空经济?
首先看天时。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列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余杭作为全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全力建设“中国飞谷”,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中泰发展低空经济,可谓正逢其时、恰逢其势。
南湖未来科学园
其次看地利。
中泰山水相依,属山地丘陵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整体较为平坦。尤其东北部的南湖周边地形非常开阔,能为飞行器的起降和飞行提供充足的空间。
同时,中泰不远处就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核心区,对低空交通、物流和旅游等服务的需求通常更为旺盛,可以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泰街道地形地势图
最后看人和。
在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启动建设、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后,中泰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氛围日渐浓厚,有利于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和企业入驻。
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保障和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如今,南湖未来科学园是中泰竞逐低空经济的热土。一片桨叶的背后,延续着中泰的创新精神。
正如阿里巴巴控股集团副总裁、总务部总裁刘菲所说,这里不仅能为入驻企业提供智慧办公设施、实验室和数据中心等配套服务,还能与之江实验室共享研发设施,“企业都很乐意加入”。
截至目前,南湖未来科学园已集聚近20家涵盖飞控系统、图传平台、定位导航、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等全产业链多维度生态场景的企业。
接下来,园区将重点吸引行业领先的无人机整机制造商及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并引入如检验检测、适航审定、空天数据服务以及低空运营调度等公共服务平台。
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泰正全力打造集研发、测试、运营于一体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从青铜到竹笛再到桨叶,中泰的创新基因跨越了三千多年,始终澎湃如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