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观点圆桌丨尊重公众情感还是严格规范读音?从“骑”怎么读说开去

    潮新闻 评论员 高路2025-06-19 02:28全网传播量25.1万
    00:00
    00:00
    01《长安的荔枝》引发热议,“骑”字读音成为焦点,央视康辉解释“骑”现代读“qí”,“jì”为旧读。
    02潮新闻评论员高路认为字典修订反映时代特征,但改读音需做足宣传,考虑大众感受,让文字传承与发展。
    03教育部名师程振伟提出“守正求新”,书面语和正式场合用标准音,日常交流可包容民间习惯,实现语言生态和谐。
    04衢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胡欣红认为应平衡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建议“双轨制”,既教标准音也保留文化情感。
    05杭州日报评论员郑莉娜表示,应以开放眼光看待古诗词读音变化,不被格律束缚,通过诗词领悟历史兴衰更替的道理。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映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的读音也引发热议。央视主持人康辉解释说,《现代汉语词典》中“骑”字在表示“骑兵”或“骑马的人”时,仅标注“qí”一个读音,而“jì”被明确标注为“旧读”。“远上寒山石径斜”,读“xié”不读“xiá”;“乡音无改鬓毛衰”,读“shuāi”不读“cuī”……这些字音规范读法的改换,让一些网友大喊看不懂,这些年也占据了不少热搜。这事怎么看?听听他们怎么讲。

    不能让大众“后知后觉”

    潮新闻评论员高路:

    改有改的道理。不断修订的字典、词典,反映了时代的语言和社会互动发展的轨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也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但有些人表示,如果不是这部热播剧引发大家的关注,很多人并不知道“骑”字读音已经改变多年。可见对于为什么改,没有做足宣传。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大众交流的工具,只有充分考虑大众感受,才能让文字在这个时代枝繁叶茂、不断生长。

    语言当如人新鲜活泼

    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需“守正”以传承规范,亦应“求新”以适应时代。在“骑”的读音问题上,当坚持“守正求新”原则:对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严格使用标准音。对日常交流,则可包容民间习惯。例如,若“骑”指骑兵或骑马动作,统一读qí;若涉及方言词汇或古文引用,则尊重历史读音。最终目标是让语言既保有基本规范,又提升社会沟通效率。毕竟人是新鲜活泼的,语言也应如此。唯有兼顾标准音的权威性与民间习惯的包容性,方能实现语言生态的和谐共生。

    各读各的,也无不可

    衢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胡欣红

    这场争论背后,实则是语言规范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深层博弈。规范读音是语言发展的必然逻辑,但如果简单粗暴地将“jì”打入“旧读”冷宫,难免刺痛公众的文化情感。文化传承要科普“qí”的规范读音,但也要适当尊重公众情感,保留“jì”音作为文化记忆的情感锚点。“旧读”不是“错读”,就像京剧保留“上口字”、书法传承繁体字一样,语言规范与文化审美本可各美其美——课堂上教“qí”,让孩子掌握标准普通话;个人诵读读“jì”,也不必刻意纠正,让诗词还原平仄之美。这种“双轨制”既尊重了语言发展规律,又守护了文化情感纽带。各读各的,也无不可。

    诗词美何必纠结于格律

    杭州日报评论员郑莉娜: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王力先生说:“押韵的目的是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但是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不妨用开放、辩证的眼光看待古诗词读音的变化。毕竟,熟谙格律是为了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读“qí”还是“jì”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古诗词与历史、与诗词建立紧密联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一溜红尘与贵妃笑脸的近景拉到一起,从诗词中领悟历史兴衰更替的道理,这便足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当旅游变成快闪打卡,我们弄丢了什么?
    潮评丨“钇”点点突破背后的创新逻辑
    潮评丨“骑”字该读“qí”还是“jì”?读者何以举“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