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2.5毫米,是钇-90微球释放的β射线在人体组织内平均穿透距离,刚好覆盖癌细胞,却极少伤及健康组织;
7秒,可以让一辆1.1吨重的磁悬浮试验车从静止加速到650公里/小时,这项世界纪录改写了磁悬浮技术的极限;
0初始速度,我国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意味着高度极低,留给逃逸系统反应和执行的时间更为紧迫。
此外,我国还实现首颗地球物理场探测业务卫星成功发射、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开展、首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桁拱桥成功封顶……
近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系列新突破。看似只是围绕着一点点距离、一点点时间、一点点高度做文章,彰显的却是中国硬核科技,是中国发展自主创新的具象化体现。这背后,又藏着哪些中国式创新逻辑呢?
生成“链式反应”。一项新兴技术最终需要落地应用,否则难以充分展现和释放价值。以秦山核电成功实现商用堆生产钇-90为例,填补了我国商用堆辐照生产钇-90的技术空白,打破了欧美垄断。核电厂竟然能生产抗癌药?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后,脑海里先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正是依托重水堆核电机组的资源优势,秦山核电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同时打通从创新到市场的路径,打造出一条同位素应用产业链,也开辟了秦山核电发展的“第二曲线”。目前,海盐当地正在快速形成产业集聚,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千亩千亿”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钇”点点的突破,背后发生的正是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链式反应”。没有创新链,产业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链,创新链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最终才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瞄准未来产业。太赫兹、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前沿技术不再是想象中的未来图景,正在走进现实。未来产业为何重要?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但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创新突破也应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比如脑机接口是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热点。近日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标志着中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只有把握好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我们才能加速奔向未来。
永葆光荣梦想。也许有人说,搞创新是实打实的工作,空谈梦想未免凌空虚蹈。其实,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蛟龙”探海到量子通信,都离不开中国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那股劲头和精神,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那个中国梦。如今我们各方面条件已不再是一穷二白,但是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更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谋求创新突破,仍然需要葆有一分光荣与梦想作为精神动力。正如近日我国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位工作人员所说,“把中国人送上月球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为了这个伟大梦想做出任何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我们才能在创新之路上翻过一个又一个腊子口、娄山关。
有人说,2.5毫米的背后是“钇”点点的突破。每一点突破,都是厚积薄发。虽然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困难,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创新逻辑,让我们已站在中国科技复兴的临界点,不仅续写中国辉煌科技史的续篇,而且必将再度为人类科技作出新的原创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