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跟着《文心雕龙》学作文,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发布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通讯员 陈思月2025-06-18 10:26全网传播量4.4万
    00:00
    00:00
    01“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推出,共5本书,涵盖经典、科技等领域。
    02本辑特色为科技经典与现代解读结合,如《周髀算经通识》揭示古代天文学奥秘。
    03顶尖学者参与,如江晓原、李晓杰等,通过通俗写作传播传统文化与新知识。
    04《孟子》等经典以新形式呈现,徐兴无强调孟子思想对现代人的激励作用。
    05《文心雕龙》通识助力理解汉语特点,提升写作水平,周兴陆提出新研究视角。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推出的“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正式与读者见面。

    第四辑包括5本书: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的《〈孟子〉通识》、复旦大学李晓杰教授的《〈水经注〉通识》、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的《〈周髀算经〉通识》、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的《〈梦溪笔谈〉通识》,以及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的《〈文心雕龙〉通识》。

    6月17日下午,新书发布会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举行。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以及五位作者共同参与了研讨,发布会由丛书策划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总编辑贾雪飞主持。

    尹涛回顾了“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的出版历程。自2022年推出第一辑以来,该系列每年一辑,稳步推进,如今第四辑的推出,已使丛书总数达到20种。这一系列丛书汇聚了当下高校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堪称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看似体量不大的七八万字“小书”,实则蕴含着近百年的知识沉淀与新时代的史观、史见。

    从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集体舞,到热门电影《哪吒2》,再到人工智能DeepSeek的崛起,近年来中国科技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此次“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发布会以“文化融聚科技 经典贯通古今”为主题,别具深意。值得注意的是,本辑发布的五种图书中,有三种与科技紧密相关,分别是《周髀算经通识》《梦溪笔谈通识》和《水经注通识》。

    尹涛指出,在中国浩瀚的典籍中,科技类书籍虽在数量上不及文史类,但对国人学识的塑造以及传统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下,以“通识”的形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经典,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贡献的珍贵精神财富,从而激励国人以更饱满的自信为中华崛起而拼搏。

    丛书主编陈引驰详细介绍了第四辑的特色与成果。这五部著作领域广泛:江晓原教授的《周髀算经通识》揭开古代天文学神秘面纱;李晓杰教授的《水经注通识》借助3D建模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古代地理风貌;王家葵教授的《梦溪笔谈通识》全面展现沈括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成就;徐兴无教授的《孟子通识》深入阐释儒家思想精髓;周兴陆教授的《文心雕龙通识》则深入探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

    陈引驰特别强调,这些著作不仅内容丰富,作者团队更是实力雄厚。江晓原教授是天文学领域的权威;李晓杰教授在《水经注》研究中处于学术前沿;王家葵教授展现出卓越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徐兴无教授是当代经学大家;周兴陆教授作为《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对《文心雕龙》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通过这五位顶尖学者的通识写作,读者能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通百科,兼具思想与文采。”他期待读者能从这些著作中收获知识与感悟。

    在发布会上,各位作者分享了创作心得。《〈孟子〉通识》作者徐兴无提到,《孟子》作为“十三经”之一,在古代便是经典。宋明理学兴起后,其地位进一步提升,跻身“四书”之列,成为经典中的核心。即便在中国近现代的变革与革命进程中,孟子的思想与精神价值依然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孟子倡导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读书方法,我在这本小书中将其介绍给大家,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人生方向、明确社会定位,直面困难并获取信心。”徐兴无表示,“孟子给予我们的信心,就在于强调反求诸己,坚信自身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水经注〉通识》作者李晓杰展示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这部公元6世纪的地理巨著重焕生机。《水经注》成书于北魏时期,系统记载了1252条河流及其沿线的人文地理情况。

    在书中,李晓杰全面阐述了我国“水经”的写作传统、《水经注》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编纂特点,并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古旧地图等多种图像文献资料,特别是利用GIS软件绘制的地图、古代重要水利工程的3D建模复原图,生动地还原了古代河流水道体系与人文地理景观,为读者提供了一本极具价值的《水经注》导读。

    《〈周髀算经〉通识》作者江晓原以独特视角重新解读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打破了长期以来读者对《周髀算经》的传统认知。江晓原教授首先纠正了两个常见误解:其一,唐代将《周髀算经》列为《算经十书》之首,导致后人误将其视为纯粹的数学著作;其二,开篇的“周公问对”形式,让人们误以为它是纯粹的中国本土产物。

    江晓原指出,《周髀算经》本质上是一部天文书,它以几何模型描绘日常天象,这在中国天文学传统中独树一帜。此外,《周髀算经》并非完全本土原创,其几何模型吸收了部分希腊元素,包括寒暑五带的知识,而宇宙模型则源自印度。

    他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使得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印度天学知识就可能已传入中国。虽然该书作者身份至今成谜,但可以确定的是,作者是一位接触过希腊和印度天文学的学者,在本土完成了这一创新之作。江晓原表示,这本通识著作旨在还原《周髀算经》的本来面目,为对古代经典感兴趣的读者开启一扇亲近经典的大门。

    《〈梦溪笔谈〉通识》作者王家葵在创作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自己读懂容易,但要向他人讲明白,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极为庞杂。”例如,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与沈括的外交、军事经历紧密相连,想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历史并非易事。在《〈梦溪笔谈〉通识・人文杂俎》第三标题“边疆军务” 中,他花费一周时间,才以两百多字梳理清楚。

    王家葵表示,沈括的理工男思维在北宋中期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并不占优势,甚至容易得罪各方。王安石身边主张新法的一派人相互倾轧,这些复杂的算计远非沈括所能应对。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本书后记中还列举了推荐文献,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

    《〈文心雕龙〉通识》作者周兴陆曾参与第二辑中《〈唐诗三百首〉通识》的创作。《文心雕龙》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南朝,作者刘勰以精美的骈文构建了中国古代最为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难度较大。

    周兴陆采用通俗易懂的串讲方式,结合古代诗文精准阐释《文心雕龙》的原意,并结合当代名篇范文,特别选取近十年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优秀作品,讲解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写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好文章。

    “过去一百年,我们主要从文学理论著作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如今,我认为应回归到文章学或写作学的视角。《文心雕龙》对于我们理解汉语汉字的特点、提升写作水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周兴陆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分享了阅读体验。王洪波对丛书的趣味性设计印象深刻,例如徐兴无教授从《三国演义》引出《孟子》版本源流,王家葵教授以错版邮票切入《本草纲目》的学科特性,这些巧妙构思极大地提升了丛书的可读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出道40年写了个特别的故事,东野圭吾《架空犯》中文版面世
    ​“中华经典通识”丛书上新,五位学者领读《山海经》等五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