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茶人特写丨爬过1769棵树 ,他在赤水河畔弘扬虫茶技艺

    潮新闻 记者​ 郭婧2025-06-17 08:22全网传播量5.7万
    00:00
    00:00
    01张洪来是一位硬核茶人,曾是武警,虫茶与赤水结缘,2克服万难传承虫茶制作技艺。
    02张洪来1990年服役于武警贵州总队,偶遇虫茶,1999年定居赤水,投身虫茶产业,曾爬1769棵豹皮樟寻觅原料。
    03面对虫茶原料短缺,张洪来深入学习人工栽种与繁殖技术,建立5700多亩豹皮樟种植基地,带动600多户农户增收。
    04张洪来经历多次挫折,2004年基地土壤重金属超标致700多亩原材料作废,但他坚持不懈,2019年虫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
    05张洪来被评为赤水市优秀非遗传承人,他把虫茶产业当毕生事业,希望与赤水百姓共同传承这项技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张洪来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茶人张洪来,“硬核”再贴切不过。

    他从小习武,曾是一名武警战士。他曾爬上过悬崖峭壁旁的1769棵豹皮樟。为了寻觅这些做虫茶的原料,他经历过脚部粉碎性骨折、夜宿原始森林。

    在贵州赤水这座处处是红军印记的城市,张洪来用26年时间克服万难,传承虫茶制作技艺,并带领第二故乡的百姓们增收致富。

    张洪来与妻子蒸煮制作虫茶的白茶叶

    偶遇之缘开启硬核虫茶路

    张洪来原是云南人,1990年他开始服役于原武警贵州总队遵义支队赤水中队。一次,他带领部队战友前往野外进行战术训练,几位战士突然晕了过去,彼时一位当地老大爷立刻端出一锅红色的茶水给战士们喝下,没过多久他们便恢复过来。张洪来见状也尝了一口,一股清凉又奇特的味道直达咽喉。老大爷告诉大家,这锅茶水其实是虫子的粪便。张洪来听了既惊讶又好奇,这锅“神奇”的茶水自然令他难忘。

    后来,张洪来渐渐了解到,赤水老百姓制作虫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百年之前。称它为茶,更确切地说它是非茶之茶。它的制作原料是豹皮樟,属于樟科植物,当地老百姓习惯性地把它称为“白茶树”。人们将豹皮樟的嫩叶经过蒸煮、晾晒、堆放、发酵处理。被独特香味吸引的米缟螟从四面八方飞来产卵、繁殖幼虫,米缟螟幼虫以叶片为食,排泄出一粒粒比油菜籽小的虫粪颗粒。将这些虫屎收集后,进行脱水消毒等多道工序,便成为了虫茶。

    1999年,张洪来定居赤水,正式投身这个军营生活时期无意中结缘的产业。

    虫茶的产量取决于原料豹皮樟的数量。头两年时间,张洪来骑着摩托车前往赤水河畔的各个乡镇。每找到一棵野生豹皮樟,他都会爬上树顶采摘嫩叶。这些树木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直径则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有些豹皮樟生长在几十米高甚至上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次我爬上去采树叶,大风把我掀到了悬崖下面,脚粉碎性骨折了。”张洪来说摔下树干是家常便饭,只能庆幸于许多时候摔得不重。就这样,他前前后后找到1769棵豹皮樟,并一一爬上它们采摘原料。

    虫茶

    于第二故乡享受茶味人生

    百年以来,虫茶因其采集难度大、产量稀少,并富含微量元素,成为稀有特色饮品。

    在这艰难而充满危险的采摘过程中,张洪来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野生豹皮樟面空心将死,这就意味着虫茶原料无法得到保障,产业无法转向规模化。于是,张洪来开始深入学习了解人工栽种豹皮樟与人工繁殖米缟螟等技术,他跑遍了科技部门、林业部,一次次上门求教。

    在赤水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摸索,全市先后建起5700多亩矮化的豹皮樟种植基地。赤水已然是张洪来的第二故乡,他与当地老百姓们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特地将企业的基地选址在偏远山区。如今,基地联结了600多户农户,其中有183户曾是贫困户,“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让大家逐步实现了增收。

    其实这20多年来,张洪来并非一帆风顺。他犹记得,2004年自己尝试建起第一个基地,等待三年终于迎来采摘期,然而遗憾的是土壤重金属超标,使得这700多亩原材料全数作废。

    虫茶产品

    回过头来想想,张洪来感叹道,“这不就是豹皮樟叶子入口的味道嘛,先苦后甜,仿佛人生。”2019年6月,“虫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洪来则在2022年被评为赤水市优秀非遗传承人。这份荣誉无疑是对他20多年执着的认可。

    张洪来注册的赤水市桫龙虫茶饮品有限责任公司门口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西饮猫屎咖啡,下联则是东品桫龙虫茶。这个茶季,生产车间连轴转了17天16夜。“米缟螟产卵繁殖幼虫的时间是4小时,必须与时间赛跑。”

    总是身着军装、军鞋的张洪来早已把虫茶产业当作了毕生的事业,他想与赤水河畔的老百姓们一同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非茶之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茶博览》2025年5月刊:茶韵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