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骑手解锁“新身份” 为老送餐暖心更贴心

潮新闻 记者 乐美真2025-06-17 01:36全网传播量11.5万
00:00
00:00
016月15日10时20分左右,饿了么骑手祝玫妹为杭州市西湖区武林巷10号97岁独居老人送餐,不仅送餐还提供打扫卫生等关怀服务,成为老人贴心“女儿”,体现超越送餐的暖心关怀。
0253岁的祝玫妹在饿了么工作6年,去年初自愿加入西湖区“孝老社区侠”助餐队伍,西溪街道老人送餐,一年多来送餐路线已成心中“地图”,其细心服务感染很多人。
03祝玫妹送餐时会主动观察老人需求,帮老人洗碗、拖地等,在武林巷10号老人处多停留5-10分钟,发现水渍会顺手拖地,干完才告别,并叮嘱老人尽快吃饭,体现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04上午10时50分,祝玫妹到另一户老人家中,老人因看到她义务献血而送巧克力,二人言语间充满关心,彼此像亲人,老人还常记挂祝玫妹,体现爱的“双向奔赴”。
05祝玫妹暖心服务感染很多人,不少骑手报名参与“孝老社区侠”团队,5个社区侠每日服务80-100位老人,今年初到5月底配送餐入户服务老人达1.02万人次,他们还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承载起骑手和老人的“双向奔赴”。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15日10时20分左右,饿了么骑手祝玫妹来到杭州市西湖区武林巷10号门口,她从餐箱里拿出包装仔细的餐食,护在怀中,向楼道跑去。

53岁的祝玫妹是丽水遂昌人,在饿了么工作已有6年。去年初,她自愿加入西湖区“孝老社区侠”助餐队伍,负责西溪街道辖区高龄老人的送餐工作,是团队里唯一的女性。一年多来,老人们的送餐路线,她一日一日用脚步丈量,早就在心中刻成“地图”,她也成为不少老人的贴心“女儿”。

祝玫妹为老人送餐。记者 乐美真 摄

超越送餐的暖心关怀

外卖员变身“孝老社区侠”

在武林巷10号,祝玫妹的送餐对象是一户97岁的高龄独居老人。爬了两层,祝玫妹停下脚步,在一扇未关的房门前站定,习惯性地敲敲门。老人转头见到熟人,眼神瞬间亮起,笑着说:“你来啦。”

祝玫妹一边进门,一边和奶奶寒暄几句。她将餐盒放在桌上,又顺手将昨日的饭菜残余归拢在一起,扔进垃圾袋中,细心收紧袋口后放在门口。

随后祝玫妹环顾一圈,厨房里还搁着昨夜未洗的碗碟,水槽里泛着隔夜的油光。她卷起袖子,拧开水龙头。水流哗哗,碗碟叮当,边洗边侧身和记者说道:“我们在给这些老人送外卖时,也会提供关怀服务,比如帮老人打扫卫生、聊聊天,记录老人的忌口和口味偏好等。”

祝玫妹帮老人打扫卫生。记者 乐美真 摄

“我每次送餐时都会在她这多停留5-10分钟,看看奶奶有什么需要我做的。”祝玫妹说。

细心是记者对祝玫妹的第一印象,很多时候她都是主动观察老人需要什么,她可以帮老人干点什么。

就在记者以为她准备离开时,她又目光一扫,发现了地上的水渍。

“下雨天,屋内潮湿,奶奶您坐好,我顺手拖一拖。”拖把所过之处,留下洁净湿润的痕迹,拖把来回的沙沙声,成了这寂静小屋最踏实的回响。

干完这些,祝玫妹才和老人告别,并叮嘱她尽快吃饭。只见她手上拎着刚放在门口的垃圾袋,匆匆下楼。

祝玫妹帮老人洗碗。记者 乐美真 摄

爱的“双向奔赴”

推广孝老新风尚

上午10时50分,祝玫妹来到另一户老人家中。敲门片刻,屋内有脚步声传来,一位奶奶打开房门,没有第一时间接餐盒,而是向祝玫妹递上一个小袋,“小祝,这个给你。”老人边说边将袋子打开,里面装着几块巧克力。

原来,奶奶昨日在祝玫妹的朋友圈看到她去参加义务献血,担心她的身体,便一早准备了巧克力,只等午饭时分送给她。

“您在家注意身体,最近没有什么不舒的吧?”

“下雨天,视线不好,你送餐也要慢点,不要急忙忙的。”

言语间,二人对彼此的关心显露无疑。

“小祝特别开朗,每次来都笑眯眯的,我特别喜欢和她说说话。”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独居在家,每天送餐时小祝都会陪她聊聊天、叮嘱几句,她知道小祝心里记挂着她,所以她也时常记挂着小祝。

老人给祝玫妹送巧克力。记者 乐美真 摄

临走时,奶奶站在门口目送祝玫妹离开。

“这位老人比我母亲年龄要大一些,我看她就像看自己的妈妈一样。”祝玫妹向记者透露,给老人送餐要更细心、耐心,有些老人需要帮忙拿报纸、烧开水等等,他们也很关心我们,彼此就像亲人一样。

祝玫妹和老人。 记者 乐美真 摄

祝玫妹暖心服务老人的故事在社区一传十、十传百,感染了很多人。在榜样的影响下,不少骑手陆续报名参与“孝老社区侠”团队。

“现在,5个社区侠每日服务80-100位老人。”西溪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王芳露介绍,从今年初到5月底,配送餐入户服务老人已达1.02万人次,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幸福养老。

这群“孝老社区侠”把祝玫妹式的暖心服务带给更多老年人,他们除了在送餐时记录老人的基础疾病、忌口等,还会主动教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街头巷尾间,孝老社区侠的每一次叩门,每一次俯身收拾垃圾、弯腰洗碗、挥动拖把,这些细小的动作里,盛着比餐食更珍贵的暖意。他们用笑声与关爱替老人拂去孤独,忙碌的身影填满了老屋的空旷——这些日复一日的举手之劳,汇成了无声的孝老溪流,也承载起骑手和老人的“双向奔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