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夹金山,伸手能摸天。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近日,四川省马尔康市第三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名为《嘉绒火苗》的红色教材。教室里,同学们拿起书本仔细阅读,在文字中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本教材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多关于马尔康的红色事迹,在他们心中埋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意义重大。”马尔康市第三小学校长易根说道。据介绍,这本红色教材由浙川两地共同编写,通过收集红军过境史料、挖掘马尔康红色文化资源、梳理红色本土故事后成册,预计在2027年春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
平阳县作为中共浙江省一大召开地,和马尔康市拥有高度相似的历史底色。因此,将红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举措。
于是,从东海之滨到梭磨河畔,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让“浙江经验”在雪域高原焕发蓬勃生机。近年来,浙江省驻马尔康市帮扶工作队始终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帮扶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聚焦师资交流与能力提升,注重教学模式创新与资源共享,2024年累计投入教育帮扶资金530万元,为马尔康市教育提质与均衡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两地教育部门不断深化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选派马尔康市教育干部和教师赴平阳跟岗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平阳县组织名师团队赴马尔康市开展“组团式”帮扶,通过日常教学示范、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现任马尔康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的杨鹏老师在援川日记中写道:“我在这里不能用经验主义来应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备课,积极听课,主动与当地同事交流,尽全力把所得的宝贵经验全部融入自己的教学教研,探索出适合本地孩子的教学方法。”看到孩子们提问时对知识渴望的眼神,杨鹏坚信,这次支教经历一定会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宝贵记忆。
选派3名教育人才开展支援工作,完成主题培训7期,培训教师277人次;完成四川省级课题1个,并选派马尔康市骨干教师4人赴平阳学习锻炼;购置710台设备,打好教育数字化基础;发挥专家“引进来”优势,开展专家送教22次,覆盖人数超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一年间,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并重、“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教育帮扶举措,不仅促进了马尔康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也为平阳县和马尔康市之间的“友谊桥”添砖加瓦。
日前,两地还签订了平阳-马尔康教育共同体发展合作协议,协议包括共同推进学校智慧工程提升、加强师资交流与培养、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推进学生成长多维赋能行动等多项内容,以打造国家战略支点与区域发展引擎为目标,聚焦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需求,构建“数字赋能+文化浸润”的东西部教育协作模式,打造嘉绒藏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我们要充分发挥平阳县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马尔康市在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方面的资源,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平阳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相信未来,以平马教共体建设为契机,教育帮扶的“山海效应”将持续释放强劲动能,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经验。
(平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