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家右边有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左边有各种美丽的花,它们聚集在一起,我的家是香香的……”阿依谢仰着小脸,小手指着画纸兴奋地说着,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笑脸上,马尾辫上的艾德莱斯绸飘带轻轻晃动,像一束跳动的火焰——2025年6月14日,在英吉沙县克孜勒乡库勒艾日克8村小学一到六年级22个班级里,这样的场景正在同步上演。
来自浙江各地的22位小学美术名师,拖着装满颜料画笔的行李箱,揣着“教育共富”的热忱翻山越岭,在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项目首席导师朱敬东教授的率领下,把“色彩里的情绪”“会跳舞的线条”“3D技术”这些陌生的词汇,变成了孩子们笔下会笑的胡杨、会眨眼的小羊羔。英吉沙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阿卜拉·伊敏,国培班学员库勒艾日克8村小学党支部书记赵烨敏、王成军,库勒艾日克8村小学的老师们,以及英吉沙县所有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扎着辫子的“古丽”舞蹈和“都塔尔”动人的音乐中,共同见证了“浙疆情·民族心·美育行”的国培跟踪送教故事。
根脉·小小画笔的文化传承
来自杭州的梁锦波老师以青铜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透过古朴的造型、神秘的纹样与厚重的铭文,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金华的曹幼娟老师与孩子们“走进”喀什的老建筑,守护喀什的“老”建筑和它背后的故事;宁波的虞吉老师与学生探索变体美术字的奥秘,感受汉字的灵动与变化;杭州的练倩宇老师用“点的构成”诠释“聚”的艺术;56颗石榴籽在金华的胡苗苗的课堂上紧紧相拥,组成鲜红的中国地图,孩子们举着画纸欢呼:“看!我的石榴籽邮票会‘拥抱’!”
在这些课堂里,浙派名师们以传统文化为根脉,设计可触摸、可体验、可展演的美育活动,唤醒了血脉深处的共同认同与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滋养。
破界·线条精灵的跨维舞蹈
五(6)班的撕纸游戏中,嘉兴的厉坚芳老师带着学生体会“形”的千变万化;舟山的张娜老师引导孩子们在微观点阵中发现宏观之美,领悟个体汇聚的磅礴力量; 五(7)班教室里,湖州的叶远长以“夸张的脸”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趣味横生的创意之旅。温州的厉纪成老师用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方向,编织出艺术的语言;丽水的周瑛老师的水墨课堂,浓淡墨色晕染家乡的样貌;温州的孙星星老师带着孩子们为动物设计花衣;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宁波的张挺峰老师的指导下,用毛笔蘸取墨汁,勾勒出一幢幢喀什特色民居;台州的龚一帆老师带领五(9)班的孩子们捕捉表情中的情感密码。嘉兴的沈桦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一根线的艺术表达。绍兴的马洋老师希望孩子们像孔雀开屏一样绽放光彩。
阿米娜·艾则提艾力兴奋地说:“浙江老师让我们更加自由地表现,和以前不一样,我们更敢创造了!”打破传统美术课堂纯技能壁垒,浙派名师们用多元的表达、生发的思维,材料的综合,在“浙·疆之间”架起了新时代美育桥梁,让新疆孩子的创造力如夏花般自信绽放。
融合·艺术生活的魔法共生
当温州的刘彬彬老师用光绘板捕捉动态光源,《光的魅力》点燃孩子们对科技艺术的好奇;绍兴的吕银萍老师鼓励学生用“家乡元素说话”——羊肉串的烟火气、手抓饭的喷香,彩笔下跃动出趣味文字;台州的张双亲老师在五(9)班布置实践任务《新疆美食店名诞生记》,将生活与创意紧紧相连;杭州的吴珊虹老师带着二(2)班学生观察杨树落叶,细心描绘叶脉纹理,寄给远方的浙江小朋友;湖州的仰小丽老师的二年级课堂里,孩子们正给小羊“穿”上艾德莱斯绸;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陈姿伊、叶国庆、于骁涵、胡欣韵则借助AI技术,将古尔邦节的难忘瞬间化作生活情景,为学生推开了探索艺术新世界的大门。
这些充满艺术活力的瞬间,不仅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碰撞,更是课堂点燃学生探索世界、热爱生活的生动注脚。以“融合”实现社会赋能,以“创新”点亮未来。
接力·教育沃土的薪火长燃
送教之外,朱敬东教授携《美术报·少儿美术读本》编辑林晓峰及英吉沙县教育局负责人,围绕“学校美育体系构建”“校园文化创新”展开深度研讨,共商面向未来教育的综合性发展和品质校园建设。
来自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第三小学的张娜老师,分享了以项目化学习传承海洋文化“遥望灯塔”主题课程。依托百年灯塔蕴含的“引领、坚守、担当”精神,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子项目。学生们通过绘画设计“灯塔名片”、制作定格动画讲述守塔人故事、创作“最美灯塔人”泥塑塑像、设计“精神塔”徽章等多元艺术实践,深度探究灯塔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
来自金华市浦江县的曹幼娟老师带来了充满启发的“美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与课程建设”主题分享。介绍了学校“一条育人路线”和“十大育人场景”,深入探讨如何激活乡土智慧赋能教育。从“课程三要素、三要点”切入,结合“滚地龙”“面向未来”“薯你最棒”等课程实践,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宁波市北仑区大碶博平小学虞吉老师以“为何而研、如何去研、研得如何、研之远方”为主线,分享“博创坊”共同体课题经验。基于时代需求、学生发展与学校特色确立目标,构建“三创融合”实践体系,通过环境破界、课程破壁、学习破茧推动了学校教学变革。
六月的天山南麓,沙枣花正绽得热烈。英吉沙县克孜勒乡库勒艾日克8村小学的土黄色院墙上,孩子们的彩绘童画泛着耀眼的光泽。即将分别的老师们被孩子们围了个圈,依依不舍。正如浙江师范大学朱敬东教授所说:我们今天用22节灵动的课堂、3场跨学科的讲座,写下了“笔锋连山海,匠心育新苗”的浙疆共美的动人故事。我们还有浙派名师持续推进“大美新疆”学校美育课程的行动与责任,22节课只是点燃孩子和老师心中的向美之火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学校美育之路上更有我们浙疆共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景深描、共富。
暮色漫上天山时,那不是来自泥土,而是来自心里——一颗被美育轻轻叩醒的种子,正在“教育共富”的春风里,努力朝着有光的方向,拱出蓬勃的新绿,吐出绚丽的花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