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晚,由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与松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十月·松阳‘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双年奖”颁奖典礼在有着“最后的江南秘境”美誉的松阳举行。
陈应松获杰出作家奖,海勒根那的《白色罕达犴》获小说奖,沈苇的《丝路:行走的植物》获非虚构作品奖,津渡的《苔藓与童话》获诗歌奖,鲁晓敏等的《松阳》获行动奖。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安徽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陈先发,《十月》主编季亚娅等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齐聚松阳,现场见证五个奖项的诞生。
2025年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两山”理念不仅在全国各地生态治理、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卓有成效,同样也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无限生机。生态文学也已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用文字在天地间盖一间“房子”
“理想的生态文学永远是向着未来开放的,等待我们去探索的,它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个写作者在一个地方,在世界和自己之间,恰当地盖一座‘房子’。”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现场追忆了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中华审美精神的提炼者王维等先贤。
李敬泽现场发言
在李敬泽看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所做的事,就是用文字各自盖了一座房子,在大地上找到一套与世界和自然共处的方式,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精神得以安居。而今天的获奖作家们,同样也是“建筑师”,他们也在天地间用词语为自己建筑了那所房子,并为现在、未来的人提供精神的栖居。
赵彤致辞
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在致辞时表示,生态不仅仅关乎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源,更关乎我们的精神家园能否得到滋养,我们的语言能否保有其根系,我们的经验能否具有厚度,以及我们能否为这个社会保留一份深刻的观察力与自我反思的勇气。这正是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杂志社与松阳县人民政府共同设立“十月·松阳‘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双年奖”的初心。
梁海刚致辞
松阳县委书记梁海刚则表示,在“两山”理论诞生2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的生态文学奖项,生态文学双年奖在松阳落地生根,意义非凡,“期待借各位名家妙笔生花,为松阳这座‘古今交融’的典范县城注入崭新内涵、鲜活元素与不竭活力。”
生态文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杰出作家”获奖者陈应松感慨,“生态文学是为我这种人的生活方式设计的”,山川草木、珍禽异兽,总是像礼物出现在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和写作中,愿它们陪伴自己的每一个文字,直至一生。
来自草原的小说家海勒根那获得了本次生态文学双年奖“小说奖”,其获奖作品《白色罕达犴》写的是内蒙古原住民的故事,而原住民尊崇自然的观念与生态文明不谋而合。他说,原住民文化是我们巨大宝藏的来源,也会给予我们的创作以无限灵感和启迪。
非虚构作品奖获奖者沈苇的获奖作品《丝路:行走的植物》是向其生活了三十年的新疆致敬。沈苇表示,在今天,“生态”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问题,松阳的群山大地和一草一木在提醒我们:对生态的观察和珍视,对自然的亲近和求教,是我们毕生的功课。
诗歌奖得主津渡表示,自己的获奖作品《苔藓与童话》有别于传统山水田园的隐逸与感怀、咏叹与生发,更多的是面对生存与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追踪与描摹,藉以抒写“人”即我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鲁晓敏代表本届生态文学双年奖“行动奖”的四位获奖者致辞,他感慨道:“在座的每一位松阳人都挚爱着自己的家乡,大家以各自的方式致敬这片土地,而我则以文字表达出了对她的诚挚情感。”
颁奖典礼现场
本次双年奖聚焦中国生态叙事,面向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国内出版发表的小说、非虚构(含散文)、诗歌(集)作品。从200余种提名作品和29位杰出作家候选人中,经过多次评选,决选出最终5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李敬泽、韩少功、陈先发、邱志杰、刘华杰、廉毅锐、艾伟等7位终评委来自文学、建筑、艺术、博物学文化研究等不同领域,展现出本届生态文学评奖理念:期待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和对既有书写范式的更新。
作为中国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一,《十月》向来有着重视生态文学创作的传统。《十月》主编季亚娅介绍道,2021年,《十月》联合贵州“十二背后”旅游区,发起国内首个生态文学奖专业评选和生态文学论坛讨论;2022年,《十月》设立“大地之事”专栏,在国内文学期刊界率先举起生态文学旗帜; 2023年,又携手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创办“美丽中国·田野志”栏目,以非虚构的方式深入当代田野,开启文本与土地、知识与经验的深层互动。
接下来,来自全国的文学名家还将走访松阳古村落,开展调研采风与生态文学沙龙活动,在初夏时节的山风与虫鸣中,共赴一场文学与田园松阳的诗意之约。
(图片由《十月》杂志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