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华创业、工作,往往面临工作签证有效期短,续签手续繁杂等困扰,耗时又费力。6月14日,记者从义乌市科技局获悉,作为我国外商最集中的县级市之一,义乌在全国首创外籍商贸人才认定标准,并正式发布《义乌市外国投资人来华工作便利化试点实施细则》。改革后,持有外国人工作许可且在义乌正常经营公司的外籍人员,只要生意做得好,就有机会评上人才,以此延长他们在华工作许可年限,享受贷款、子女就学等方面优待,激发创业热情。
这两天,在义乌经商20年的印度外商ARSHAD,迎来了事业上的重要突破。他经营的友奈哒进出口有限公司年贸易结汇额突破50万美元,他也因此从一名普通的外籍经商人员,被评定为义乌市B类人才。“以前每年都要补办签证,评上B类人才后,可以延期到2至4年办一次,方便多了。”在ARSHAD看来,这不仅是义乌国际营商环境的优化,更是对他的极大认可。
义乌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往来,日均在义乌的外商已超2.8万人,约占全省五分之一。为构建起外商“引育留”全链条生态,义乌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契机,于2024年9年开展外籍商贸人才评定试点,吸引优质外商来义投资兴业。
“以前,我们依据统一制度,对外国人才评定更侧重于学历、工作资历、技能稀缺性等传统指标。”义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保留原有政策基础上,结合义乌外向型经济特性,针对外籍商贸人才聚集的现实需求,增设工作年限、带动就业、进出口额、贸易结汇等核心经营要素,根据他们的实绩贡献值,来评定A、B类人才。获评A类人才的,可享受五年工作许可、优先参评西湖友谊奖等最优服务;获评B类人才的,工作许可延长到二至四年,等等。同时,义乌市科技局将对外商们的公司经营状态状况保持动态关注,对不再满足条件的,及时予以依次降级或取消人才资格。
截至目前,义乌持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员已超8600人,持证人数连续六年居全省前列。自试点实施以来,已有609名外籍持证人员被评为商贸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即是人才,要有意识地构建不同的人才载体。“义乌在全国率先树立的‘外商人才观’为新时代‘大人才观’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我国持续扩大开放、实现外商人才化提供了先行示范。”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