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 “教科人一体 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来到上海,调研采访星逻人工智能、仙工智能、晶泰科技等校友企业,走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一线。
当日,来自中央、省市级的10余家媒体深入挖掘浙大创新创业生态,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各类创新研发成果,进一步探究校企合作挑战破解科研难题的“浙大范式”。
调研首站,来到了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逻人工智能”)。演示场地上空传来持续嗡鸣,一架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行展示——无需飞手遥控,也无需人工干预起降充电。
星逻人工智能研发的固定式充换电一体机库 主办方供图
“我们实现了‘天上无人、地上无人’的全流程自动化。”公司创始人、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届校友王海滨介绍道,他们的无人机通过自动驾驶技术与多模态AI算法融合,可自主规划航线、识别设备故障、分析环境风险,并将数据实时回传指挥中心。
星逻人工智能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无人机人工智能领域,是低空智能化系统供应商。公司在浙江大学石虎山基地设有分部,与浙江大学湖州学院也有项目合作,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在无人机与新能源的碰撞中找到低空新蓝海。
仙工智能研发的控制器应用于各类型机器人 主办方供图
同样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走出的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智能机器人没有门槛。”在仙工智能的展厅, 从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一站式实施工具、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数据可视化产品……关于智能机器人的相关产品一应俱全。
仙工智能调研现场 主办方供图
仙工智能的核心创始团队成员均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科技企业。在校期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越曾两次作为队长,带领浙江大学团队于2013年及2014年,获得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世界冠军,联合创始人叶杨笙、王群也为该冠军团队成员。
实验室的技术在赛场上验证,再通过市场反哺科研。仙工智能团队依托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积淀和平台资源,将赛场创新转化为产业动能,开发出多款全球创新的智能机器人控制器,推动校企合力形成“实验室-赛场-市场-科研”的良性闭环。
晶泰科技调研现场 主办方供图
此次调研行的最后一站,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驱动的创新平台型企业——晶泰科技。
走进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实验室,震撼感扑面而来:一排排精密运作的机器人实验工作站,在玻璃墙后内高效运转。
人工智能实验工站线下部署实景 受访者供图
“晶泰科技自研的智能自主实验平台由人工智能调度系统调度指挥、机器人实验工站集群执行操作,正在建立以数据驱动的医药研发新范式。公司规模化部署的AI机器人实验室,可实现高通量精准实验, 7X24小时执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使人效提升5倍、数据收集能力提升40倍。”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健介绍。
受浙大创新创业氛围感染,浙大物理学院2012届校友马健与创业伙伴温书豪、赖力鹏联合创立晶泰科技,将基础科研成果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等前沿技术加速药物研发和新材料发现,推动校友企业与高校院所在联合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马健表示,对创业者来说,瞄准人才竞争、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尤为重要,要做对国家、对社会、对全人类共同价值都有益的事。“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希望通过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和新材料发现,研发新药让人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研发新材料让人能去更远的地方探索更广阔的空间。”
星逻人工智能创始人王海滨接受采访 主办方供图
一路上,“浙大精神”成为校友企业家们的高频词。“浙大有着浓厚的商业精神与深厚的技术底蕴,每次与校友的交谈,总能打开思路,我们推崇求是精神,很多事情坚持下去,多想办法多合作,就能找到出路。”谈及母校,王海滨这样说道。
回顾求学创业历程时,马健也感触颇深,“在浙大这个非常开放的平台,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校期间,得益于学校齐全的学科门类设置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生活动都尝试了一遍,很大程度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和认知边界。”
从创意到创业,从赛场到市场,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和高精尖人才资源汇聚优势,深度融合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高水平服务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协同创新模式,挑战破解科研难题,共同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浙大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