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夏夜,送戏下乡的舞台显得简朴,上演的是那桩老掉牙的宫闱秘事——《狸猫换太子》。
金华的土腔裹挟着山野的筋骨,扑面而来,宛如乡下人纳凉时讲述的古老传说,带着泥土气和惊心动魄的直白。
简易戏台上,各式人等粉墨登场。陈琳的刚正机智,寇珠的忠烈刚强,刘妃的阴险狠毒,小太监的舍身为主,郭槐的奸诈谄媚……纷纷交杂而出。那内侍陈琳救太子时,绝非灵巧躲闪,而是带着近乎笨拙的急切,踉跄、抢背,油彩下仿佛真能滚落汗珠。他的身段毫无宫廷仪态,倒似宣平田间汉子负重的挣扎,透着“宣平老实”的那份实诚。忠义在心,竟也要靠筋骨搏命,看得人屏息攥拳。
寇珠被逼自尽那段,灯光笼罩着她苍白的脸。她的唱腔高亢激越,正气凛然,如源口水库泄洪的水头,直撞心尖。没有婉转哀叹,只有决绝的悲愤,冲散脂粉,显出山野般的刚烈。密匝匝的锣鼓点如催命符般追着她,敲得人心难安。她倒下去,不是花凋,而是石裂,如巨石落深潭,激起全场无声的叹息。
散场时,台上忠奸的面孔、激越的唱腔、跌扑的身影渐渐淡去。沉淀我心底的,是陈琳护妆盒时额角日冒出的汗珠,寇珠临死前寒光下惨白的脸,以及那锣鼓声里藏不住的、源自乡野的耿介与血性。这二人,没有脂粉堆砌的浮华,倒像宣平深山中硬生生开出的带刺的花,根茎里流淌着刚直的民气——那份沉甸甸的“舍生取义”,活生生地扎在凡俗人间。
只可惜上半场终了,包拯未能出场(闻说剧本有改),奸佞未得伏法。那淤积的闷气未能随锣声散去,难怪老王头王远清直呼“不过瘾”。
幸而,次日,《狸猫换太子》的下半场终究是来了。包青天端坐大堂,公正无私地审理这桩沉冤。那暗藏了不知多少岁月的妆盒,终于重见天光。狸猫换太子的迷雾,世间的公理道义,在这一刻豁然开朗,犹如迟来的日光穿透厚重的阴霾,云开雾散。人心,也终于在这片朗朗天光之下,寻得了久违的归属与安宁。
正义终于得到了申张。老王头不再失眠。
“转载请注明出处”
焉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