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第20个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来说说考古博物馆。
什么叫考古博物馆?字面意思,没有考古,就没有考古博物馆。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快一个月了。6月11日,遗产日浙江主场(杭州临平)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对很多人来说,“玉架山”可能是个陌生名字,但这个博物馆的重要定位——浙江省首家考古博物馆,已经足够吸引人。
“玉架山”,来自临平的玉架山遗址,从2008年10月到2020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发掘,距今也有17年了。看“最”就懂——这是迄今唯一贯穿良渚文化兴衰全程,也是已知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文物出土最丰富的环壕聚落遗址。
但是,很多人以为这里只是展示玉架山考古成果的博物馆,并不是。除了玉架山遗址,还有4个遗址:茅山遗址、横山遗址、三亩里遗址、后头山遗址。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临平遗址群,是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高等级区域中心的代表。这五位,全部经过科学系统发掘,是这个考古博物馆里的主角。
一个完全用考古器物和工作来讲故事的博物馆,言外之意,这里没有所谓的“镇馆之宝”,很少有人们定义的“精美”文物,更多的是素颜的陶器、残件、土壤,还有田块、壕沟、洪水层、地层剖面……这些对很多人来说,不好看,也很“难看”。
但是,在社交平台上,有观众get到了它:这里没有“第一眼”文物,只有“第一手”资料,“甚至非常勇敢使用了显微镜,直接将科技与互动提升了一个level。”
这位观众用了“勇敢”一词。
如果奔着“看宝”、打卡,去一个考古博物馆,或许会失望。
考古工地上没有打卡,他们不遵守坐班制度,天气热的时候起个大早,开始刮面;日头大了就收工,下午太阳没那么毒了,又开始干活。
玉架山考古发掘领队楼航给我发过一张照片。上面有时间:2010年5月28日15:39:14。那一刻,M200,这个贵族女人的大墓刚刚清理完成,考古队员和技工正在做绘图和文字记录,电脑前坐着的就是楼航。
那天,他终于画出了墓坑线。上午快收工的时候,发现了陶器。很快,又发现了琮式镯、平顶透雕刻纹冠状玉梳背等器物。那个点,已经过了打卡时间。
我们在博物馆二楼看到了玉架山M16玉璧,直径24.6厘米,在良渚文化出土玉璧中算是体量很大的,当时,考古人预判,极有可能会有铭刻符号。那天,如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和当时的所长曹锦炎特地赶到工地观摩,要收摊打包时,楼航转动着玉璧说,边上好像有个刻符。
“果然,真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抢过来确认后,又艰难地在璧面发现一个。”方向明在刚刚出版的《玉架山考古精粹》序中记录了这个细节。
考古背后,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故事,有温情,也有遗憾,说起当年拼命从挖机下抢和扛下来的茅山遗址,几乎每个考古人都在说:可惜。
“茅山厅”展出了牛脚印,这是国内第一次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牛脚印。发掘领队丁品当时整天想着牛,有天梦见了一头大黄牛,自己和牛搏斗,右手一拳击向牛,当场被痛醒,原来是他打在了墙上。
考古工作是一个科学链条,从调查发掘到整理、阐释,最后融入到大历史中。“真正的考古博物馆,我觉得讲的不是结论,应当是把过程呈现给大家。”方向明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宁远提到了“因和果”。他说,现在的博物馆,譬如良渚博物院,主要是展示80多年良渚考古结论的,属于“果”,尽管有时间轴上考古历程的介绍,但是因为空间等各种限制,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考古技术,多学科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整合与转化,是没有充分展示的,就是“因”的展示不够。
所以,在玉架山,不是what,甚至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how和why。
现在,换一种方式,打开一个考古博物馆。
【1】自然博物馆
考古学研究的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大家都懂(牛马们会心一笑),空间是什么呢?以人为中心,就是人类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合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人才可以活下来。人类飞出地球,也是一直要找到这样的“空间”。
沧海桑田,是古人对空间在时间中的变化概括,考古学也要先搭建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框架。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开始临平可以住人了?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才能让人住下来?
阳光、空气、给予我们食物的大地,似乎天然地存在,观众往往直接跳过,看这个干啥?
但策展人,也是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想告诉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有多么不容易。比如临平的先民也是如此。
1.9万年以前,因为末次冰盛期结束了,气候开始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许多陆地成了汪洋;临平地势低平,容易受到杭州湾海潮影响,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被海水淹没成为古海湾和潮滩环境;直到距今约5500年前,这片土地才露出海面,成为滨海平原。第一拨临平人来了。
但是,抛出以上这些有点难的结论前,考古学家却没有用考古学的方法讲故事,你感觉来到了一个自然博物馆——
学霸策展人让你看海平面波动。一个多媒体屏,可以滑动,从距今10000年到4300年,直观感受长江口-杭州湾沿岸的海平面是怎么变化的,临平是怎么一步步脱离海洋的;
再看余杭、临平、湖州、平望4个围绕太湖南部的地质钻孔,分析数据,做成示意图,理解你的脚下什么时候被海水淹没成为海湾。
你怎么知道下面到底是海还是沼泽?还得研究钻孔岩芯。你可以触摸6个滚筒“皮肤”,了解不同的形态。形成于古代的土壤,是锈迹斑斑的;沼泽,就是细腻光滑的淤泥;海湾,则由砂子和淤泥层层相叠,好像千层蛋糕。
可滚可摸
还有比较法。临平的良渚人和良渚古城里的“城里人”,面对的环境问题是一样的吗?
气候,也是考古学家要研究的。历经万年的钻孔中,不同阶段孢子花粉的类别比例反映了古代植被群落的变化,也是科学家重建古气候的关键指标。不同的温度和降水,湿润或干燥,寒冷或炎热,植物都是最敏感最容易变化的信号。
又出现了一个互动屏。科学家研究钻孔沉积物里的花粉,结合孢粉学、磁化率、光释光测年,就可以知道一个时间段的植被变化、气候更迭与人类活动轨迹。临平遗址群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比今日临平更加温暖湿润,适宜先民生存繁衍。
对当时的临平人来说,更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动物,没有肉食来源,古人就无法在这里生存。我们在历史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动物骨头,大家知道,哦,原来古人吃的比我们还要丰富。
这就够了吗?
在这个小小的展柜里,每件骨头的摆放,是有顺序的,按照古人离水的远近,他们能看到什么动物——最远的是梅花鹿,它们在森林和林地里。近一点,是淡水边上的麋鹿,打一头,可以吃好几个月。再近一点,是圣水牛,现在已经灭绝了。最后是乌龟。
策展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传达了更多的信息——从水生到林地,临平人可以得到哪些动植物资源,因为如此丰富,生活于山前坡地或平原湿地的他们,就可以构建起多元的生业经济体系。
考古不仅是考古。策展人用古地质学、古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让观众建立了更宏观的考古学背景,把人类历史置于更大的地球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它们看起来和“考古”似乎无关,但这是一个文明兴起的基底。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文明基底。临平先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历经马家浜—崧泽—良渚—广富林文化的连续发展,至五千年前达到鼎盛,形成等级分明的复杂社会。
【2】破罐子破展
看完“自然博物馆”,大家终于看到了“文物”。但是——
眼前四条长柜,围成一个圈,全是不怎么“好看”的陶器,素颜,朴实,有的还是残件。这是四个不同时代的临平人用过的餐具和厨房组合。
考古课来了。这个课叫“类型学”,考古人的看家本领。最常见的就是给陶器排排坐,然后根据器物的形态变化看出时间(牛马们茫然对视)和文化类型的不同。
第一个柜子里的陶器,来自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临平人,距今7000年-6000年。临平人烧饭烧菜用什么炊器?一开始还在用釜,下面要支个角才能烧水,下面要做个灶。慢慢的,有了鼎,就不用支东西了。所以鼎是2.0版,时间在后。
马家浜人爱用红色系,专业说法是红陶系。到了良渚人,审美变了,喜欢灰黑,设计师最爱。所以颜色也是一个判断标准。色不同,不相为谋。
中间插播深刻影响良渚人的崧泽人,距今6000-5300年,脑洞开很大,出了很多设计师款,比如这个壶,可以装水,上面还有席子的纹样,还打了四个孔,考古学家认为,可以系绳子,怕盖子丢了。变化很大,当年应该出现了个迥出时流的设计大师。
但是,四个不同年代的柜子里,出现了同样的东西:豆和鼎。说明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不光临平人,包括环太湖地区,这都是永恒不变的基本款,只是流行的样子略有不同。
良渚人的壶
良渚人的簋形器
最后一个柜子,更晚的广富林文化,距今4200年-3900年。你有没有发现,前面几代人都是完整器,怎么这里放了好多残件?
这是策展人干的事?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四个残件
广富林文化时代,临平人口变少了,文化遗存自然也很少,出土的就是大量残件。破罐子破展!
来自策展人的隐喻:残器,她想告诉大家这背后的原因。隐喻一,气候变暖,洪水来了,遗址淹没了。隐喻二,文明总是有高峰期和衰落期,此时的社会可能发生了衰落。
时间,以及时间背后的社会,这些不“好看”的陶器会说话。
考古第二课,测年。
你肯定有个萦绕已久的问题:考古学家怎么知道这个是7000年,那个是5000年?
有人会答:测年啊。
测的是什么年呢?
有两个办法,一个叫相对年代,一个叫绝对年代。
绝对年代,就是一个具体时间。
历史时期的考古,白纸黑字,我们能看到很多纪年文物,比如墓碑、墓志,它会自报家门。但史前没有文字,没有任何办法知道具体的时间,只能靠测年。
怎么测?有很多种方法,最著名的就是碳14测年,研究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都会用到它。这也是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上的突破。
碳14测年,这个高深的名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怎么操作,不懂。热心的策展人又来了,这个环节叫“测给你看”,或者叫沉浸式测年。
柜子里又放了五六件不太起眼的文物,两个人骨,动物骨头,一个鼎,几颗植物炭化种子,还有一个有绑缚痕迹的箭头。
这不是一个静态展柜,而是可以动的手滑透明屏。
一划,轨道慢慢移动到了箭头上,像在给它做CT,透明屏上跳出了检测过程和结果。
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可以测年,箭头没法测,它是“死”的,但是,它身上绑过竹子,有生命。竹子、漆,都是有机质,只要一点点量就可以测,我们就能知道,人什么时候使用它。
再比如这只鼎,虽然废弃不用了,但表面留下了烧饭做菜后的烟炱。考古学家把它刮下来,就能知道古人什么时候用这个鼎做饭。
稻子也可以测年?是因为它是一年生的,一年就死了,所以它测年很准。
我第一次在考古博物馆看到这样“好看”的装置。
秦岭希望告诉观众,考古会发掘出哪些不同类别的遗物,哪些可以直接测年。我们在考古博物馆,不仅仅是看,更要看得清楚。
那相对年代是什么?
来一段绕口令——你比我年轻,但如果我不测年,就不知道你比我年轻多少岁,那为什么我会知道你比我年轻呢?
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地层学。就像一座20层的大楼,1楼年代最早,20楼年代最晚,层层叠压。
怎么去表达这种抽象概念?
直接搬来地层剖面。这段茅山遗址的“大楼”,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水田,再到广富林文化淹掉的洪水层,然后到耕土,上面盖了玉架山博物馆——临平的历史,就是这样子一点点叠起来的。所以考古学家发掘的时候,挖到哪个层位,记录下来,就知道上面的东西要比下面的东西晚形成。
还有另一个方法,就是前面说的类型学。
“所以我们放了一个有点难度的考古学叫‘线图’的例子,大家可能不会一眼看懂,但参观完整个博物馆,特别是到了玉架山厅,就能直观的理解类型学。”学霸策展人预警了。
陶器排队,也是很多考古博物馆都会用的表达方式,也容易“出片”。
二楼玉架山展厅的陶器墙,把玉架山遗址六个环壕里的陶器,按照不同的类别,以及时间早晚——鼎,放一面,豆,放一面,层层放满,比你家的酒柜要壮观。有人说,感觉是在检阅陶器仪仗队。
但是,仅仅为了出片?
点一下透明柜边的“豆”或“鼎”——没错,这又是一个可移动展柜。从早到晚,出现了四个线绘图。
以鼎为例,仔细看,就能看出差别,主要看鼎的足,早期的鼎,是鱼鳍形足;后来从侧面看,就变成三角形了,外面厚里面薄;再后面就变T字形了,叫T形足。豆也是,早期是个矮胖子,后来瘦身成功,越来越苗条。
所以,考古学家可以把陶器分得很细,只要挖到一个,就能知道它是良渚早期人用的,还是良渚晚期人用的。
【3】活着的世界
很多人听过“聚落考古”这个术语,考古学通常把一个可以确定的考古遗址看作一个聚落,这就代表一个社会单元,你可以看成一个村落。考古人就是通过发掘聚落,研究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古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怎么样的,说到底,研究的是“活着的世界”。
展现“活着的世界”,可以有很多角度。基本款,用新闻术语就是5W——是什么,有多大,在哪里,等等。
但5W就够了吗?
策展人更想通过展览告诉你,考古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眼前是四个三角形模型,也就是四个方面:聚落里有什么,聚落之间有什么关系,聚落的时代变化,以及聚落和环境。
考古人更想知道,古人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生活。有的人住在山上,有的人住在水边。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这都是他们选择的最适合他们生活的空间。
临平遗址群就是个绝佳“遗址标本库”。作为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区域中心,目前已发现遗址20多处,涵盖大型聚落、小型村落、显贵墓地与平民墓地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功能各异、等级有序的聚落结构。
考古学家发现,除了玉架山遗址,其他科学发掘过的4个遗址都分布在山脚下,依靠着自然山体。
这就可以追问为什么,那就是既要又要——人们既要利用山上的资源,又怕水患,所以会选择在山脚的坡地上居住。
只有玉架山很特殊,直接在湿地里建,而且还建得特别大。那一定说明玉架山不太一样,它背后有很大的人口才能撑得起一个大型古城的建设。
知道古人怎么选址,还不够,考古人还得知道村子是什么类别。
因为选不同的位置建聚落,一定程度会影响这个村子的规模大小和类型。比如玉架山和茅山,就属于大型的综合性聚落,三亩里遗址,就属于小型村落遗址。还有单独的墓地,比如横山遗址、后头山遗址,没有人住在这里。
好了,知道了村子怎么建,你是不是感觉没进入主题——吃穿住行,才是我们最爱看的。
没错,展厅里各种不同的生产工具、农业工具、交通工具,展现了临平人的生活细节。
但这些工具,在考古眼里,有个专门的类别,都是和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术语:生业考古。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来了解古人的生存策略是怎么样的,是农业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还是狩猎采集民族?
除此之外,还要探讨不同环境背景下,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模式,来重建古代人类的生业模式,揭示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
学霸策展人继续拉出几张图表,比较茅山遗址不同时期的水稻遗存的构成,还有出土果实类遗存的构成,我们就知道,水稻在临平人的主食是大米饭。但是,水生的芡实、荇菜,一直是他们重要采集对象,生于山林或灌丛的水果副食也很丰富。良渚时期还出现了在房前屋后栽培甜瓜、葫芦等果蔬的“园艺农业”。饲养家猪是肉食来源之一,但渔猎经济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什么是聚落考古,什么是生业考古,什么是墓葬考古,什么是玉器考古……我们在展厅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展项。秦岭希望直观给大家解释考古学怎么研究这些东西,过程是什么。
【4】死后的世界
说起考古,墓,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墓葬和随葬品,往往也是博物馆里比较吸睛的部分。
死亡是所有人类都要面临且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是所有人都会考虑的重大问题。不管贫穷还是高贵,最后都会在墓里体现出来,所以,它也是“死后的聚落”。
就出土文物来讲,大部分来自于墓葬。但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主要是在表现古代的物质文明(有意识无意识的看宝贝)。而这些年,策展人越来越开始注意表现文物的艺术性。这是今天的人看文物的角度。
但是,把文物带入/放入墓葬中的人,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些文物的?文物本身对于它实际的拥有者代表了什么?
在这里,同样是用墓葬表现“死后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这是什么”——有鼎豆罐壶,有各种玉器,考古学家更想引导观众,通过墓葬和里面的随葬品,知道当时的社会秩序,“这是墓主身份、财富与社会信仰的一种镜像。”
于是,眼前出现了三座整墓展示的墓葬。这个展厅偏暗,一束光打在上面,四周仿佛即刻收音,只有安静的凝视。
策展人用了三个遗址的三个墓葬来讲故事——横山M2、后头山M18、三亩里M4。
这在博物馆中,很少见——墓葬和随葬品完全按照出土时的样子,原状摆放,最重要的是,里面的随葬品,不是复制品,而是原件。
连方向,都是同出土时保持一致的!
请注意这个很小但很重要的细节,展厅里所有展示的墓葬,都是按照出土位置摆,也就是说,歪的就是歪的(因为山体是歪的)。整体上,人的头朝南——整个良渚文化墓葬都是南北向的。
此时,你就是一个考古学家,站在发掘现场,和5000年前这位没啥钱的男人“对视”——当然,人骨已经看不到了。
站在墓边上,你又要问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墓是男是女啊,怎么知道他的身份高低呢?
通俗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有什么样的随葬品。
三亩里聚落发掘了5座普通村民墓葬。M4这个男人,没有任何玉石器,只有一套陶器。头部放两件小的,脚边再放几件,没了。
他代表了良渚社会等级最低的人,平民一枚。
但是,一对比,你就会发现,他拥有的陶器组合,又和隔壁显贵墓葬相似,该有的都有,这就体现出良渚文化高度统一的社会认同——生活必需品,我一个都不能少。
策展人还在旁边放了一张地形图,你会发现,同一座山边住的人,他们的等级也不一样,这是一个很严格的社会秩序。你是什么等级的人,你就埋在哪里。
整墓展出的好处,就是直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横山M2,这个男人拥有175件(组)的随葬品,包括三叉形器1、玉钺1、琮4、壁2、锥形器3、柱形器5、还有玉管珠、坠饰和端饰等。
什么都不说,你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高级,东西多啊。再加上他的身上,堆放着好多石钺。钺是男性的标志。
看边上的数据——132件钺,这是目前整个良渚文化随葬石钺最多的墓。
石钺是墓葬里唯一随葬的石器,良渚人会用石头做成很多工具,犁地的,木作的,但都不会带入墓葬。生死两隔,墓里放的都是特殊器物,唯一的石器就是石钺。
M2上面还悬着一些石钺装置,像慢镜头回放。
策展人植入了自己的蒙太奇。“你会感觉这些石器慢慢升了起来,就好像看见了一个发掘过程。”
嗯,有点纪录片《何以中国》既视感。秦岭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学术总制片人。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