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浙江后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6台机械臂同步作业,30只金属抓手将生菜绿苗精准地放入种植槽,轨道滑动,生菜苗被运送至水培种植区域。此时,浙江后稷智能科技运营负责人胡耀锋正滑动手机屏幕,查看各项参数。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实时掌控着8000平方米大棚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数据,连采收都有倒计时。“大棚全年无休,我一个人就能管理,亩均产值能达到30万元。”胡耀锋说。
这样充满未来感的农业场景,正是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打造“农业硅谷”的缩影。时光倒回八年前,广陈镇还是平湖经济发展的“垫底生”。因广陈镇作为平湖的水源保护地,工业发展空间有限,农业成为镇里唯一的发展出路。但本地农田规模小且分散,规模化农业又难以推行。困境之中迎来转机。2017年,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在广陈挂牌成立。
“工业能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农业为什么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思考,农开区走上了一条“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创新之路。建设1000亩标准厂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拎包入住”;打造1.5万平方米农创中心提供孵化服务;设立5亿元农业科创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农开区创新探索的步子越迈越大。农开区没有“关起门”来发展,反而主动联合平湖新仓镇以及上海廊下镇、张堰镇、吕巷镇,共同组成长三角“田园五镇”,打通T300农业科创走廊,推动沿线300余家农业主体协同发展。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的规模化种植,而是打造农业科技的‘样板房’。” 广陈镇副镇长王斌点明了发展核心。随着一个个高科技农业项目入驻,创新效应在广陈不断显现:浙江众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鱼菜共生”技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其技术模式和装备设施输出至西藏、湖北等地;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沙、水、气雾种植蔬菜,产量达传统大棚8倍;嘉兴莓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出酸甜适口的“7.2度蓝”蓝莓,价格高于市场仍供不应求……从卖农产品转向卖技术、卖装备、卖标准,农开区勾勒出产业链的“第二曲线”。
产业进阶也在广陈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协作模式。绿迹农业将总部搬到了平湖,以总部为核心,打造辐射全国的生产基地网络;后稷采收的生菜沿T300农业科创走廊运至位于农开区农创中心的赛沛弗科技发展(浙江)有限公司加工厂,最终进入盒马、山姆等商超。这里的企业已形成“总部在农开、生产协作在长三角、销售在全国、技术推广在全球”的发展格局。
产业链后端则涌现出更多惊喜。在麦田中的精酿啤酒厂“开心酿造”,游客既能亲手采摘啤酒花,又能透过透明发酵罐见证麦汁转化为啤酒的全过程;非遗技艺的龙牌糟蛋工坊里,游客可体验用古法糟泥包裹鸭蛋的传统工艺,感受微生物发酵的魔法;“前店后厂”的Fei咖啡烘焙间则打造沉浸式课堂,带领游客参与从生豆甄选到曲线烘焙的完整流程……这些项目推动农业从种植向加工、品牌、文旅延伸。2024年,农开区农业主体产值超百万元者达50余家,GDP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
产业兴旺反哺乡村共富。农开区里的企业还纷纷与广陈各村集体共建“共富大棚”,如众信蓝莓园每年为龙萌村增收30万元,泗泾村“蔬菜共富大棚”采用沙基质栽培,年增收20万元。目前,广陈镇1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面突破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近6万元。这片曾经的发展“洼地”,去年在平湖综合考核中荣获2024年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从“靠天吃饭”到“靠数据种田”,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共赢”,农开区以“小而精”的精准定位撬动了大发展,将昔日的“边角料”变成了未来农业的“创新田”。接下来,农开区将重点推进长三角农博汇项目,建设10万平方米的农产品流通枢纽,联动周边蔬菜集团保障供应。除了持续引进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外,农开区还将进一步推进蓝领公寓、养老院等民生工程建设,推动“农业硅谷”与“生态绿镇”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走访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我看到了传统农业的“破圈”。当机械臂替代锄头,当数据流取代经验值,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的苦差事,而是充满科技感的新蓝海。这里的实践也证明,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从种子到筷子的全链条贯通,让农田连着车间、菜园对接市场,农民既能端稳“技术饭碗”,城市也分享到了“田园红利”。在广陈,生菜通过数字系统走进都市餐桌,蓝莓借助跨省走廊畅销长三角,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