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大学校园跑遭吐槽:除了操场绕圈,能不能来个“花式校园跑”?

    潮新闻 记者 李颖 实习生 贺思源2025-06-13 01:58全网传播量5万
    00:00
    00:00
    01国内高校校园马拉松赛火热,名额抢手。
    02校园跑成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常见形式,但限制增多引发学生吐槽。
    03教育部规定学生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校园跑成为完成体育目标手段。
    04不同高校校园跑规则各异,学生期待更多自我选择空间。
    05学生建议优化校园跑制度,增加趣味性,融入社交方式,提升跑步热情。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马拉松热吹进校园,现在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火热开展校园马拉松赛,名额抢手到本校学生也一票难求。与一年一度的校园马拉松被学生热捧不同,属于常规动作的高校“校园跑”却时不时就被吐槽,打卡方式不友好、找人替跑等话题时常引发讨论。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夜跑马拉松 来源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官网

    最近,杭州大三学生小何向记者吐槽:“我们学校规定校园跑只能在操场上跑圈,校园的其他范围都不算,这个太不人性化了。”

    什么样的校园跑才是大学生心目中的“完美校园跑”?

    小何和同学们表示,他们并不排斥跑步,排斥的是“规矩过多”的校园跑。他们甚至做了一份认真的调查,描绘他们心目中“完美校园跑”的样子。

    “校园跑”只能在操场跑圈

    大学生吐槽:太不人性了

    校园跑,是高校内组织的跑步活动,是近些年国内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和日常打卡的常见形式。不强调速度和成绩,而是以鼓励学生养成运动习惯为主要目标。

    因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心肺功能,改善久坐引起的健康问题,心理层面又能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培养自律意识,甚至增进同学间的交往,校园跑备受各高校重视。

    但这个学期以来,小何同学很烦恼。他吐槽道:“校园跑的限制越来越多,实在让人头疼,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吐槽,太不人性了。”

    小何同学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一学期跑60公里,每天最多可跑2公里计入成绩,多了少了都不算。

    “校园跑一直有,大家并不反感运动,但限制越来越多,真的受不了。”三年前,小何刚进校时,校园跑的跑步范围是全校,只要经过少数几个必经点位和可选点位,并且满足里程和配速要求即可。这三年来,学校对校园跑的里程和配速要求一直没变,增加的限制主要在跑步范围和路线上。这个学期,学校允许的跑步范围仅限操场,学生必须逆时针打卡十个点位,中途还会随机提示刷脸认证,操场边有老师随机进行监督。

    此外,“糟糕的校园跑app使用体验”也被小何和同学吐槽,“打卡方式繁琐,而且校园跑app内置大量与跑步无关的内容,社交、商城、求职等广告繁多,对手机权限过分要求。”

    学生们不反感运动

    但反感“校园跑”规矩太多

    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高校将体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将体育纳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鼓励高校通过跑步等体育活动强化学生体质。

    跑步作为最简单的运动,其易于开展、管理、量化等特质决定了校园跑成为许多学校完成体育目标的手段。

    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在夜跑。共享联盟·温州中心 张嫣彬 摄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校园跑规则。

    像小何同学所在的学校就要求学生一学期跑60公里,算合格;

    湖南一所高校规定,女生每次跑1200米,男生跑1600米就算打卡合格,就是满分,如果打卡不到20次,就没有分数;

    江西某高校每个年级有不同的规定分值,学生要达到规定的次数和里程:大一学生打卡27次满分,大二至大四学生打卡满36次才能达到满分。女生每次不低于2000米,男生不低于2500米,每次跑步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必须在学校操场固定的地点进行定位打卡……

    校园跑,规矩是不是太多?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屈国锋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表示,“教育本身存在规制管理,目前打卡等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一定必要性,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体魄,但是管理制度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应实现运动的多元化,给学生留出自我选择的空间,实现教育与健康的‘双向奔赴’。”

    跟小何同校的沈同学很喜欢跑步,她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参加的各场城市马拉松,但她和小何一样反对一刀切的“校园跑”:“学校强制学生三年都要参与校园跑,对不喜欢跑步的同学是一种负担。甚至有些班级还增加了速度要求,比如12分钟内跑完打100分。我觉得这样一刀切不太合理,学校应该有更多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去参与锻炼,这样效果会更好吧。”

    高校跑团越来越多

    大学生期待“花式校园跑”

    一边是大学生吐槽“校园跑”规矩越来越多,不人性;一边是学校为了防止“自行车跑”“滑步车跑”“请人代跑”等作弊现象,在跑步范围、路线上不断限制。

    怎样才能让大学生真的爱上“校园跑”?

    小何和同学们一起认真设计了一份关于“校园跑”的调查问卷,收到了本校100多位大学生的回复。

    在“你认为当前校园跑存在哪些问题”这道多选题中,近九成的同学勾选了“校园跑app使用体验差”,近八成同学勾选了“打卡方式繁琐”,而“降低里程或次数要求”和“优化打卡技术”成为学生最希望改进的两个方面。同时,学生们还希望校园跑能更有趣一些,比如设置主题趣味跑等活动。此外,在“如果校园跑结合以下活动,您会更愿意参与”一题中,“加入团队竞赛”“与课外活动积分绑定”也成为热门选项。

    绍兴文理学院校园音乐夜跑 潮新闻资料图

    “之前学校办过两三次音乐夜跑,那次活动可一次计入5公里成绩,大家积极性很高,同学们一边跑步一边听歌,玩得很开心,只是这种活动不常有。”何同学说。

    优化app使用体验、去除与跑步无关内容;增加跑步趣味性,如主题跑、跑步打卡挑战、跑步嘉年华、打卡兑换文创产品;制定更合理的跑步范围、打卡里程;将跑步融入年轻人喜欢的社交方式,比如很火的“成人版躲猫猫”……这些是大学生们给“我喜欢的校园跑”的实操建议。

    “从去年开始,来参加西湖夜跑活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各种城市马拉松赛事中,站台的大学生也不时就有。杭州的高校跑团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跑步热情其实一直在提升。”杭州西湖跑团的团长罗剑城告诉记者,甚至有大学生从下沙坐地铁赶到西湖边,就是为了参加一场夜跑。

    优化校园跑制度,减少学生对“限制”“强制”的抵触情绪,尝试用更积极的方式打开校园跑——让学生打心底里爱上跑步,会更青春动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