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夏风裹着艾草的清香掠过屋檐,竹篮里的粽叶吸饱了清水,案板上的糯米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我就知道,端午的脚步近了。这个浸润着诗意与烟火的节日,像是从《离骚》里游出的那尾鱼,载着千年的光阴,轻轻叩响每家每户的门扉。
端午的清晨,总是被粽叶的清香唤醒。在我们家,包粽子可是端午节的重头戏。外婆天不亮就起床,把泡了一夜的糯米捞出来,沥干水分,倒进大盆里。那白花花的糯米堆得小山似的,看着就让人欢喜。外婆一边往糯米里撒盐、倒酱油,一边念叨:“咸淡要适中,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有滋味。”
准备馅料的过程更是热闹。五花肉切成均匀的小块,用酱油、料酒、葱姜腌制入味;红豆提前泡发,煮得软烂,再加上红糖,熬成香甜的豆沙馅。妈妈负责剥咸鸭蛋,金黄的蛋黄油滋滋的,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我最爱偷吃豆沙馅,每次都被妈妈笑骂:“小馋猫,留点给粽子啊!”
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外婆把粽叶卷成漏斗状,放入一勺糯米,铺上一块五花肉,再盖上一层糯米,然后把粽叶折过来,用棉线紧紧缠住。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想学,可总是手忙脚乱,包出来的粽子歪歪扭扭,不是漏米就是散开。外婆却从不嫌弃,耐心地教我:“慢慢来,多练几次就会了。”
包好的粽子放进大锅里,添足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煮。等待的过程最煎熬,厨房里飘着阵阵粽香,馋得我不停地咽口水。终于,粽子出锅了!剥开热气腾腾的粽叶,糯米晶莹剔透,五花肉油润发亮,咬上一口,软糯香甜,肉香和粽香在嘴里散开,那滋味,简直绝了!此时不禁想起“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眼前这两角的粽子,不正像诗里描绘的那般,充满了生活的趣味与节日的氛围。
除了包粽子,挂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在我们这儿的集市上,一到端午节,卖香囊的摊位就热闹非凡。五颜六色的香囊挂在架子上,随风轻轻晃动,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香囊的样子各式各样,有小兔子、小老虎、小粽子,还有传统的圆形、方形。布料也是花花绿绿的,绣着精美的图案,牡丹、莲花、蝴蝶,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巧思。卖香囊的老奶奶总是笑眯眯地说:“姑娘,挑个香囊吧,驱虫辟邪,保平安呢!”
我最喜欢的是妈妈亲手做的香囊。她提前买好彩绸、丝线、香料,坐在窗前一针一线地缝制。先把彩绸剪成小块,缝成小袋子的形状,再把晒干的艾草、丁香、藿香等香料装进去,最后用丝线绣上花纹,系上流苏。妈妈做的香囊虽然没有集市上的精致,但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端午节那天,我戴着妈妈做的香囊去上学,一路上香气扑鼻。同学们都围过来,羡慕地说:“哇,你妈妈好厉害,这个香囊太漂亮了!”
我心里别提多骄傲了。小小的香囊,不仅能驱虫辟邪,更承载着妈妈满满的爱和祝福。这香囊,恰似一份独特的端午信物,正如古人以物寄情,传递着美好的祈愿。
端午节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着艾草和菖蒲,远远望去,像是给房子戴上了绿色的花环。老人们说,艾草和菖蒲能驱邪避瘟,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除了卖香囊、粽子的摊位,还有卖五彩绳、咸鸭蛋的。五彩绳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红、黄、蓝、白、黑,鲜艳夺目。妈妈说,端午节戴上五彩绳,能祈福纳吉,到了七夕节,再把五彩绳解下来,扔到河里,让它带走灾祸。
咸鸭蛋也是端午节的必备美食。剥开蛋壳,蛋白雪白细腻,蛋黄红亮油润,咬上一口,咸香可口。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还会玩“斗鸭蛋”的游戏,把鸭蛋磕在一起,谁的鸭蛋没碎,谁就是赢家。虽然最后鸭蛋都被我们吃得干干净净,但那份欢乐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这街头巷尾的热闹,如同“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所描绘的,人们在节日里遵循传统,享受着生活的平和与美好 。
要是赶上端午节放假,一定要去周边看赛龙舟,譬如三墩龙舟盛会。还没到河边,就能听见咚咚的鼓声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河面上,一条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驰而过。船上的健儿们穿着统一的队服,随着鼓点整齐地划桨,动作有力,口号响亮。龙舟的船头装饰着精美的龙头,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船尾的舵手稳稳地掌控着方向,鼓手坐在船头,有节奏地敲打着鼓面。鼓声、呐喊声、划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岸边的观众们也热情高涨,挥舞着手中的彩旗,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加油!加油!”呐喊声震耳欲聋,连河水都跟着沸腾起来。每当有龙舟冲过终点线,岸上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那场面,真是太壮观了!正如“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所写,将赛龙舟的激烈与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 。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过法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人不再自己包粽子,而是去超市买现成的;香囊也大多是机器制作,少了那份手工的温度。但无论怎么变,端午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却永远不会改变。在我看来,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我们与祖先对话的桥梁。包粽子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丰收的期盼;挂香囊时,体会到的是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向往;赛龙舟时,传承的是团结拼搏的精神。这些习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
暮色中的艾草在晚风里轻轻摇晃,窗台上的香囊飘着若有若无的香气,锅里的粽子还在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端午的热闹渐渐归于平静,可那些藏在粽叶褶皱里的故事,绣在香囊针脚间的牵挂,都化作了岁月里最温柔的印记。原来传统节日从来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情感。
当我们接过长辈手中的粽叶,系上带着体温的香囊,就已经让千年的文明在血脉中鲜活生长。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故事里的“外婆”和“妈妈”,但端午的烟火与诗意,永远都会在某个清晨,以一缕粽香、一抹艾青的模样,温柔叩响每个人的心门。
作者简介:周筱冉 ,嫩瓜·少年文学院学员。
推荐人:陈红华,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桐庐县分水初中教育集团嫩瓜·少年文学院首席指导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红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