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温州7000青年返乡入乡 如何在广袤田野唱响青春之歌?

    潮新闻 记者 王艳琼2025-06-12 07:57全网传播量8.2万
    00:00
    00:00
    01瓯海泽雅数字游民公社成立,吸引全国“数字游民”入驻,创造融合创新、艺术等的新空间。
    02温州推出青年返乡入乡支持政策,如租房补贴等,77个省级返乡创业村建成。
    03青年人为乡村带来人气,推动文旅、艺术创作等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
    04青年创业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如改造废旧碾米厂为网红咖啡馆,激发乡村活力。
    05温州实施“引育用留”工作,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吸引更多青年入乡创业。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白天当咖啡师、晚上做游戏场景设计师……来自湖南的00后陈柏昊入住瓯海泽雅数字游民公社已经半个多月,他坦言自己在这找到了诗意生活。

    今年5月,瓯海泽雅面向全国招募“数字游民”,陈柏昊应邀而来,乡村风光激发他的创作欲,他还和入村青年们一起打造社区第一家咖啡馆。

    在温州,越来越多的青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据统计,温州已建成77个省级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村优秀单位,全市已有近7000名青年带着创意与热爱返乡入乡。

    青年人为何返乡?他们在温州乡村如何创业、生活?又给乡村带来了什么?

    村里来了年轻人

    “在这里工作,节奏慢了下来,反而有更多的创意。”把工位搬进泽雅数字游民公社后,不止陈柏昊觉得惬意,还有新媒体从业者小莉、独立摄影师大卫等等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

    大家初次相识,就知道是志同道合的“搭子”:“在这里,每天工作时间不受8小时限制,留给自己的时间变多,关于生活的选择也更多。”

    位于温州市区,瓯海区泽雅镇被誉为“后花园”。2023年,泽雅数字游民公社成立,五层建筑、40多个共享办公空间,还有户外活动区域、创意互动空间等,让绿水青山间的工位变得具象化。

    彼时的温州,青年人到乡村当“数字游民”还算是新鲜事。泽雅数字游民公社90后负责人黄鹏飞认为,“乡村不仅为青年人提供办公空间,还创造了一个生活圈,一个融合创新、艺术、商业和自然的创业空间。”

    最开始招募时,该公社有20多名成员入驻,涵盖了程序员、个人设计师等自由职业者和影视公司、设计公司、服装工作室等团队,平均年龄26岁。

    图源:瓯海发布

    “青年人创业方向多种多样,在乡村,大部分人是发展文旅产业,比如开民宿、咖啡馆,开展研学项目等,还有从事艺术创作、跨境电商等。”温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社等部门多次走访调研,了解乡村青年群体的所需所盼,近年来不断推出青年返乡入乡支持政策,如洞头推出青年上岛12条创业扶持举措,创业最高可享5年租房补贴、3年场地租金减免、60万元贴息贷款等,为创业青年提供全链条服务。

    渐渐的,青年人入乡返乡的队伍逐渐壮大。

    去年9月,温州数字创客大会在泰顺举办;今年5月,浙江省返乡入乡合作创业“乡创空间”建设现场会在洞头举办……短短两年间,温州打造了77个省级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村,在泰顺、平阳、洞头、瓯海、鹿城等地近7000年轻人活跃于田间地头。

    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

    大量青年人到来,为乡村带了什么?

    青年入乡,带来人气。鹿城七都街道下辖6个行政村,距离市区较近,也深受创业青年欢迎。在上沙村,85后陈启锋打造了CS卡丁俱乐部,与属地街道合作推出“七都夜市”,营造当地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年轻人加入运营。夏天,夜市摆出了70多个摊位,平均每晚1000多人光顾,逐渐叫响“慢七都”文旅品牌,营造乡村新活力。

    位于泰顺县柳峰乡上岚村,85后青年建筑师章忠义与当地合作打造“NOWhere乌有村”项目,以整村运营模式,流转闲置农房、闲置土地,打造咖啡馆、青年旅舍、共享工位、露营基地等数十个功能空间,让一度不足200人的“空心村”活了起来。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青年驻留此地。

    创业先行,推动产业升级。在平阳南麂岛,80、90后林端萍姐弟俩返乡养殖大黄鱼,引进新型网箱技术的同时,与南麂镇合作,牵头打造“海上牧场”共富工坊,累计带动400余户村民参与养殖销售、渔旅项目等,促进渔民年增收1000余万元。看到乡村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00后渔二代也像林端萍一样返乡创业。

    图源:瓯海发布

    挖掘文化根脉,激发乡村活力。“我们改造村口的废旧碾米厂,没想到变成了网红地。”瓯海泽雅镇水碓坑村浓缩着厚重的千年造纸文化。2021年,90后徐晶晶结合此处原生态风貌和几百年历史古建筑,开了一家MOJ乡村咖啡馆。

    谁能料到,寂寥多年的水碓坑村因为一家咖啡馆的开张而一夜爆红。随后的几年,20来家大小咖啡馆相继开出,遍布泽雅山里的各个村庄。

    “青年力量为古老山村注入了青春活力。”泽雅镇党委委员蔡凯亲眼见证乡村蝶变,不断夸赞道:青年人想法多、思维活、敢想敢干,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舞台不断变大

    鼓励人才建设乡村,到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施展拳脚,已是发展共识。但当越来越多的人才真的来了,乡村能“接得住”吗?为此,温州不断针对现实困境突围探索。

    “乡村由于资源限制、用地限制等,相比城市,青年创业更困难,更需要项目抱团发展。”在青年集聚的鹿城七都街道,青年群体组建了七都商圈联盟,50余家商户加入,经常联动策划项目、共享资源。联盟发起人陆焕斌认为,只要能提供项目、政策等方面支持,营造好年轻人创业就业氛围,广袤乡村也能成为筑梦舞台。

    为了让年轻人住得下来、住得习惯,乡村也在积极行动。以“乌有村”为例,当地通过对现有民居改造,扩大青年旅舍规模,接待更多的城市青年入住。进一步增设的小酒馆、24小时自助书屋等多元业态,也为青年提供数十个不同的乡村职业类型,丰富乡村生活体验。

    泰顺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打造“乡哈”品牌IP,将以1亿元“乡哈·成长基金”支持青年创业,开展“乡哈·创想季”“乡哈·青年游”等活动,计划招引青年3000名以上,希望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乡村生活场景。

    泰顺县委统战部供图

    拓宽青年入乡路径,温州还开展青年入乡“引育用留”工作,包括健全完善青年入乡招引机制,推行组团式引才;制订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聚焦空心村、偏远村,打造返乡入乡创业平台;实施乡村CEO培育计划,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等。

    目前,温州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推出“青创看温州”“周末工程师”“乡村实习生”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更多青年到村里看看。与此同时,组建乡村青年成长学院,提供数字化营销、乡旅服务提升、品牌运行建设等专业技能体系化培训。

    “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造青创服务队,全面排摸青年基数,动态掌握创业人才、返乡大学生、新农人等青年信息及入乡需求。”温州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他们将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服务,让青年创业者们真正愿意来、留下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瓯江观察
    相关新闻
    ​浙报头版丨洞头打造海创空间提供一站式服务 让青年为海岛注入新活力
    浙报聚焦丨提供青创空间更给成长空间 瓯海出台十条政策吸引人才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