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早上,清华大学x-lab创新中心主办的“AI+创业精英实训营”系列讲座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华楼x-lab开放交流空间再次开讲。该实训营汇聚了AI领域的顶尖学者、业界大咖与领军者,所授课程覆盖AI前沿技术与应用探索,面向有AI创业兴趣或实践经验的清华在校生及校友,致力于构建全面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 供图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文宇教授受邀担任该期的主讲嘉宾,他以《从工具变革到群智融合:新趋势与新产业》为题与学员们进行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深度对话,大家反响热烈。活动由清华大学x-lab创新中心郝秀清主持。
AI时代,算法不是壁垒
作为国内群智制造领域研究的先行者,张文宇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从“+AI”向“AI+”与“Agent+”演进的技术浪潮,并分享了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与上市企业同花顺公司正在合作研发的产业链群智金融风控大模型的创新实践成果。该项目获得了浙江省2024年度“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 供图
张文宇指出,我们正在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与核心能力,这是一场从“+AI”向“AI+”的深刻转变。AI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但“AI+”行动绝不是简单地把“蒸汽机引擎放在马车上”,而是需要改革现有的流程、制度、价值链等,使其具有能够配上AI引擎的运作结构。新一代AI正通过群智感知、群智协同与群智决策,实现AI驱动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服务。他强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更需让人回归人的价值——群智融合的本质是人机协同进化。
张文宇也指出,2025年是“大模型赋能的智能体(Agent)元年”,AI将从“读万卷书”走向“行万里路”,不仅能思考,更能执行任务。他强调,智能体的真正价值需要与大模型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出来,以使其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协同性与创新能力。他认为,“AI+”行动的关键不在于算法自身,而在于场景融合、数据治理和制度机制的协同创新,未来国际AI竞争的壁垒不是算法,而将源自私域数据、生态建设和机制创新。
AI时代,文凭也不是壁垒
面对拥有最硬核文凭的清华学子,张文宇抛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学历人才是否更有优势在AI时代脱颖而出呢?”张文宇认为,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有的高学历人才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共情心,这有利于他们鹤立“机”群;但有的高学历人才的制胜法宝只是重复脑力劳动能力(如大量刷题),这在未来容易被AI淘汰;更有个别高学历人才把作业与论文都交给了AI去完成,完全失去了人类的自主性,这样得到的文凭更应该颁发给AI而非人类。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 供图
张文宇接着幽默分享了浙江财经大学“藏经阁”跨学科课题组的“AI+人才”的“吃喝玩乐”经验。该课题组由张文宇和张帅两位教授领衔,内有各学科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他们“吃的是数字科技的佳肴,喝的是人性光辉的琼浆,玩的是人机融合智能,乐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创造更好的世界”,实现了AI与各领域学科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藏经阁”课题组培养的37名硕士毕业生中,30名突破“双非”院校的文凭壁垒,赴985/211等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名校升博率高达81%。这亮眼的数据让在场学子为之惊叹,更为AI带来的教育平权与普惠机会叫好。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 供图
张文宇也看到了浙财大“藏经阁”跨学科课题组与清华大学x-lab创新中心的显著差距。他认为,省属高校的课题组值得去学习清华x-lab创新中心的“教育、培育及生态建设”多环节人才培养经验,为高校师生、校友和创业团队构建起从创意萌芽到产品落地,再到商业化运营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顶尖的创新成果与创业人才,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