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得斋记|一条高考路

    潮新闻 杨新元2025-06-09 09:35全网传播量1577
    00:00
    00:00
    016月7日,全国高考启动,语文科目备受关注,浙江加入全国卷行列,作文题为“故事的力量”。
    02恢复高考46年来,高考成为无数学子改变命运的关键之路,每年6月全国进入高考季,社会各界为之让路,高考与每个考生的人生紧密相连。
    03高考作文题往往具有时代意义,如1977年的“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与高考的渴望。高考作文成为考生展示才华与思想的重要平台。
    04高考被誉为最公平的人生竞争之路,为寒门出贵子提供了通道,无数出身贫寒的孩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成为事业成功人士,如经济学家张维迎。
    05今年的高考又将落幕,高考之路将不断延续,高考的故事将激励更多学子奋力向前,期待新的正能量故事涌现。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6月7日,全国高考拉开大幕。第一门是语文。

    全国千万家庭,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最关注这一门考试,尤其是作文。

    今年,在自主命题19年后,我们浙江加入了全国卷的“联盟”。11点半,浙江的作文考题(新课标1卷)正式揭晓,题目——“故事的力量”。

    我是“老三届”,读到初中毕业就下乡了。所以,没有尝到过高考的味道 。一直到35岁那年,才参加了一次成人高考,进杭州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大学)读了二年书,也算是尝到了读大学的滋味。

    从今年的高考题目“故事的力量”,我不由得想起了上世纪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的作文题——“路”。

    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路”,我觉得出题老师是动了脑筋的。

    因为那一年,许多考生都写到了我国的高考之路。

    特殊时期,我国的高考之路中断了。张铁生之流的交白卷之举,更让知识无用论大有市场。

    那时,我每天都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早上顶着烈日下田,夜晚戴月荷锄归。老师教给我的一点知识,也早就忘到爪洼国里去了。

    那时候没有高考,提倡工农兵上大学,实行推荐㓡。许多有德有才的青年,因为没有被推荐到,从此与大学无缘。

    1975年,在农村干了7年后,我上调到湖州一家丝织厂当工人。

    1977年,我以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的身份调到浙江日报工作,所以,也没有再想着去参加高考。一直到1985年,国家提倡知识化、年轻化,我才鼓起勇气参加了成人高考。

    也就是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6月初,全国就进入了三天的高考季。

    那三天,城市的生活一切都围着高考转,汽车不鸣喇叭,市场里、街上的人们不大声喧哗,学校周边都静悄悄,许多家长都焦急地等在校门口。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今后的路能否走顺,与高考成绩直接相关。

    十年寒窗苦读,考取了大学,特别是考上了985、211这些重点大学,孩子的人生之路就走上了康庄大道,以后成龙成凤就有了基础。

    考不上大学,虽然不是说人生从此就暗淡无光了,但是,成长之路肯定会崎岖不平。

    所以,高考之路,与每个孩子的人生之路是紧紧相连的。

    从上世纪77年至今,高考已走过了46个年头(指至2023年止)。

    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陈彼得那沙哑而有磁性的声音:“一条路,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我想问你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春天,走过自己……”

    光阴荏苒,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意气奋发的年轻人,如今已垂垂老矣。一年又一年,我们走过春天,走过四季,回顾走过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

    然而,在这条高考之路上,却留下了无数的好故事,一个个有力量的好故事。

    比如,我在朋友圈里,就刷到了恢复高考那一年的故事。

    这篇《恢复高考之“路”》,讲了作者的同事小许,“老三届”毕业生,多才多艺,在学校当一名代课老师。他想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之路。可是他又最怕写作文。“我于是抓起桌上当天的《光明日报》,这报副刊上登有一篇散文《路》,让他读,让他提问,与他争论。给他讲起承转合……小许一出考场回来就满面红光地向我说,浙江省出的高考语文卷有一半分数是作文,作文题目左不出右不出,偏偏出了个《路》!小许说,他一看题目就像碰到了熟人……小许终于金榜题名。”

    还有一篇《高考归来》也很有意思。“当时,我们这所高中被指定到另一所高中参加高考。路途遥远,于是,学校派了几辆大巴车载着我们一百多名师生前往目的地。一路上,居然连续遇见三支丧葬队伍。正当大家心里不自在时,有一男生哈哈大笑起来,怕啥?棺材,棺,有官又有才,看起来我们这一届要发了。后来果真应验了他的那番吉言。我们那一届的兄弟姐妹们,几乎个个发挥超常,金榜题名。”

    高考,是每一个高考学子一辈子难忘的经历。

    高考,也是一条最公平的人生竞争之路。

    无论出生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家庭富裕还是贫困,在高考的卷子面前一律平等。

    不要走关系,不要靠牌头,不要请客送礼,不要低头求人。考试成绩好,名校、重点大学随你填。成绩不上分数线,家长再有本事也没用。

    “寒门贵子”,是对出身贫寒人家的孩子,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最后考取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成为事业成功人士的形象概括。

    高考,就为寒门出贵子提供了一条通道。

    这种例子,过去枚不胜举。 

    别林斯基说:“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而陶行知认为:“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人的出身是无法自己选择的。然人生之路却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出身富家,钟鸣鼎食,从小养尊处优;有人出身贫寒,从小节衣缩食。然而,人的命运还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那就是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富家子弟、官宦人家的孩子,虽然有接受教育的良好条件,但有些人终日浑浑噩噩,不学无术,结果成为社会的渣滓;

    而出身寒门的孩子,却从小就爱读书,博学强记,最后成为社会的成功人士,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也为家族带来了荣耀和富足。

    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的历史上可以找出很多。

    比如元代著名画家王冕(1287~1359),就是一个通过刻苦学习成为大家的典范。

    据史记载,王冕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是浙江诸暨人。他出身贫家,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试进士不第,游大都(今北京市),泰不华推荐任翰林院官职,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终老田园。

    王冕工画墨梅,枝叶密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或用胭脂作没骨梅;亦擅竹石。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一格。其《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而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榆林吴堡县。从小虽然家里清贫,但他学习刻苦。他从山沟沟里出发,一直读到牛津大学博士毕业。2000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 “;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一个高潮。

    我的微信收藏夹里,至今还收藏着张维迎的信天游《何老师,再听我一曲信天游》,这是张维迎哭送恩师何炼自编自唱的一曲信天游,催人泪下。“我无法去西安送他最后一程,深感遗憾。我给何老师写了一首信天游,愿他一路走好。”

    歌声苍凉真挚,催人泪下。评论区里有几千条评论。

    网友东郭29世兴说:弟子一曲话恩师,万人双眼含热泪。生凭师强,师借生贵。

    网友兔宝宝说:一曲信天游,唱得人流泪。道 尽师生情,听得人心揪!

    网友素月高舟说:是高考之路,让一大批像张维迎这样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

    ……

    今年的高考又将结束。

    “一条路,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我想问你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春天,走过自己……”

    我想,在今年的高考生中,又会出许多堪当大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而高考之路,还会不断延续。高考的故事,还会出现更多正能量的故事,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奋力向前。

    (此文曾在2023年6月10日《当代文艺》上刊登,作者注)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