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美味后,强壮男子突然有气无力……这种病进入高发期

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徐成安 宋黎胜2025-06-09 06:40全网传播量3.2万
00:00
00:00
01应先生因喜食生鲜患戊肝,住院治疗后康复。医生提醒注意饮食卫生。
02杭州30多岁的应先生因常吃生鲜,肝脏指标飙升百倍,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经治疗后恢复。
03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感染。
04戊肝潜伏期2-6周,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等,孕妇、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为高危人群。
05预防戊肝需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未煮熟肉类海鲜,高危人群建议接种疫苗。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天热了,生鲜(腌)等美食就大受欢迎,不过医生也提醒,这份极致的美味却可能潜藏着健康威胁。杭州30多岁的应先生(化名)就是不幸中招者,近来检查发现肝脏指标突然飙升百倍,肝功能损伤,不得不住院治疗。

无力、恶心,和他喜欢吃生鲜有关

“平时一向身体不错,一下变得有气无力,还有恶心、小便发黄。”应先生最近感觉浑身不对劲,照镜子感觉眼白也变黄了,身边人说这是得了严重肝病,得赶快上医院。

应先生听后吃一惊,也想不明白,自己平时身体挺好的,之前体检也没问题,好好的咋就肝脏出问题了? 随即,心事重重的他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主任医师专家门诊。

检查发现,应先生需要入院治疗。随后,医疗组长杨丹红主任医师及戴伊宁副主任医师、尹乔乔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根据戊肝抗体IgM 18.79S/CO(+)等情况,考虑患者是患上急性戊型肝炎。

“甲肝乙肝听说过,戊肝又是怎么染上的呢?”面对应先生疑问,医生也正想着“顺藤摸瓜”找元凶,便追问其饮食习惯,“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可以说吃出来的传染病……”

原来,应先生是干建筑的,经常东奔西颠,应酬是家常便饭,他又特别喜欢吃生鲜之类。发病前,应先生曾酣畅淋漓吃了一顿生鲜美味,之后没多久就出现相关症状。医生认为,该患者感染戊肝与喜食生鲜美味有关。“一味追求‘鲜嫩’,饮食安全就可能难保证,让病毒有机可乘”。

接下来,经过护肝退黄疸一系列精准救治,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于两天前顺利出院。

潘红英(右)医生在查房

这种病,进入高发期

潘红英介绍,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饮用水源或食物被污染的情况。此外,未煮熟的猪、牛、羊等肉类及海鲜(如贝类)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

戊肝的潜伏期通常为2-6周,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常见症状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皮肤和眼睛发黄等。肝脏病变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当看到油腻的食物就感到恶心,或者频繁出现呕吐症状。 

潘红英说,若未及时治疗,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像孕妇感染戊肝后重症率高达20%-25%,可能导致早产或死胎;慢性肝病患者重叠感染戊肝也可能加重病情。孕妇、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为高危人群。 

“预防戊肝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及生冷食品。尤其夏天到了,更要注意不吃腐败变味的食物。要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我国已批准重组戊肝疫苗,推荐畜牧从业者、疫区居民、育龄期妇女及慢性肝病患者接种。” 

潘红英表示,戊肝夏秋季多发,而夏秋季也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公众如出现持续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饮食史与接触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