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医疗场景中的隐私保护,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6-09 05:30全网传播量13.3万
    00:00
    00:00
    01上海知名主持人陶淳分享体检时隐私泄露经历,引发公众关注。
    02近日,陶淳在上海某三甲医院体检时遇诊室门未关,隐私暴露。网友对此事件看法不一,但医疗隐私保护问题受到广泛讨论。
    03有数据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曾遭遇就诊隐私泄露,医疗环境中隐私保护缺失非个例。
    04诊室门虚掩、检查床直面走廊等细节疏忽,正慢性侵蚀患者隐私权,失去患者信任和行业专业温度。
    05医疗隐私保护缺失可能造成患者心理创伤,影响后续健康管理。
    06患者在最脆弱时刻遭受隐私羞辱,可能产生就医恐惧,敏感部位检查隐私保护缺失更可能埋下长期心理阴影。
    07部分医疗机构为提高效率忽视隐私保护,违背医疗服务本质。
    08真正效率应建立在保障患者权益基础上,通过小改进如装自动关门装置、设置屏风等可兼顾隐私保障和高效运转。
    09医疗温度不仅看技术,更看是否尊重患者。
    10隐私守护是现代医学精神应有之义,让患者在看病时感受到尊严和关怀是医疗行业的责任。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上游新闻

    近日,上海知名主持人陶淳在社交媒体分享个人体检经历,说“走光了”,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陶淳自述前往单位安排的上海某三甲医院进行体检,在肠镜检查过程中,诊室门未关闭,导致正在接受检查的患者屁股对着候诊区“被看光”,十分尴尬。这则吐槽,激起了公众对医疗隐私保护的广泛讨论。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观点不一。有人觉得“病不讳医”,治病最重要,在医疗资源紧张的三甲医院,不该苛责关门这种小事。有些网友则痛陈相似遭遇:妇科检查时门被随意推开,医生以“都是女性”不当回事;B超检查时前一位患者衣服还没穿好,下一位已被催促入内。陌生人之间这么“坦诚”相见,两边都尴尬得不行。

    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隐私麻木症”在医疗环境中绝非个例。有数据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曾遭遇就诊隐私泄露。诊室门虚掩成常态、检查床直面走廊、实习医生围观操作……这些习以为常的细节疏忽,正在形成对患者隐私权的慢性侵蚀。而一旦私密检查变成“公开展览”,医生操作缺乏应有的边界感,失去的不仅是患者尊严,更是医疗行业的专业温度。

    实际上,医疗场景中的隐私保护,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要求尊重患者隐私。患者褪去衣物躺上检查床,交出的不仅是身体,更是一份信任。作为行业标杆的三甲医院,理应成为尊严守护的模范窗口。一扇未关的门,损害的可能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

    隐私保护没做好,伤害是多方面的。表面看是暴露身体的尴尬,深层却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试想,在最脆弱的时刻遭受隐私羞辱,可能让患者产生就医恐惧,甚至影响后续健康管理。尤其对涉及敏感部位的检查,隐私保护缺失可能埋下长期心理阴影。医疗隐私无小事,每一次疏忽都可能成为扎在患者心里的刺。

    为啥隐私保护在有些医疗场景中被冷落了呢?根源在于部分机构没处理好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系。为了提高检查速度,门一直开着;为了方便操作,就不做遮挡;为了简化流程,就省去隐私告知。这些做法看似提高了效率,却违背了医疗服务的本质。真正的效率,应该建立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基础上。

    当然,现在医疗资源紧张确是现实困境,但“忙”“顾不上”不能成为忽视隐私的托辞。其实,只要做些小改进就能解决问题,比如装自动关门装置、设置屏风、调整检查床方向避开门口视线等,成本不高,作用却很大。如果空间不够,也可以通过预约分流、优化流程来缓解拥堵。隐私保障和高效运转其实可以兼顾,关键是要把患者尊严放在首位。

    有医界先贤说过:“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从某种程度上说,隐私守护就是这“安慰”里不可缺少的温暖部分。医疗的温度,不仅看技术好不好,还看有没有尊重患者。让患者在看病时感受到尊严和关怀,这不是附加的服务,也是现代医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