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上救护车到做手术,15分钟救回一命!临平一院让居民大病不出区,检查在社区

    潮新闻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徐武成 朱屹 黄洁菁2025-06-09 02:22全网传播量26.8万
    00:00
    00:00
    01临平一院通过医联体合作提升医疗水平,2014年与浙大二院建立紧密合作,耳鼻喉科和消化内科等学科得到显著发展,成功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
    022023年临平一院获评“国家级创伤中心”,构建一体化救治体系,急诊抢救室救治成功率高达96.63%,实现“大病不出区”的医疗愿景。
    032019年起,临平一院与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共体,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签约覆盖率100%,区域双向转诊效率提高50%以上,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04临平一院构建三级胸痛救治体系,实现救治网络延伸到基层,星桥居民老张因胸痛得到及时救治,从救护车送入总院到手术开通血管仅用15分钟。
    05心血管内科作为重点学科,不断推陈出新,采用国际先进的“大拇指手术”技术,已造福近万名心血管疾病患者,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突发胸痛的患者,从上救护车到手术开通血管,仅用了15分钟;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能完成无痛胃肠镜检查……为了让辖域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临平一院”)编织了这样一张“健康网”。

    2025年是实现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攻坚之年。如何实现“县域医疗更强,基层卫生更稳,健康服务更优”?作为区县级医院的标杆,临平一院通过医联体“向上攀登”、医共体“向下扎根”,走出了一条学科融合与资源普惠的创新之路: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从“弱科变强科”到“强科成区域高峰”。

    近日,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探访该院,解码其背后的实践逻辑。

    来源:医院供图

    医联体“向上攀登”

    学科深度融合发展

    国内知名耳鼻喉科专家、浙大二院耳鼻咽喉科原主任杨蓓蓓从兼任临平一院耳鼻喉科主任以来,每周坚持赴临平一院开展门诊及手术。

    通过“传帮带”模式,十年间,该科室从基础薄弱跃升为区级重点学科,成功开展喉癌全喉切除、人工耳蜗植入等标志性手术,建成睡眠医学中心和省内首个解剖临床实验室。“杨主任的指导大大缩短了年轻医生的成长周期。”临平一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黄应亮表示,现在科室主治医师已能独立完成二、三类手术。

    这种蜕变源于2014年与浙大二院建立的紧密型医联体合作。临平一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医师袁红多次提出“学科要建好,人才要储备,资源要下沉”理念。浙大二院12个学科带头人“下沉”临平一院,兼任各科主任。浙大二院专家不仅带去了技术,更将三甲医院的诊疗规范和管理模式整体移植。

    消化内科的跨越式发展就很典型。国内知名消化内科专家、浙大二院消化内科蔡建庭创新构建“专家驻点指导+梯队轮训”双轨机制,助力该学科一跃成为省级龙头学科、市重点学科。科室副主任尤华强在蔡建庭的指导下,完成了该院首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标志着科室微创技术的新突破。

     “我以前饱受吞咽之苦,如今在家门口做了手术,还有省级专家保驾护航,很方便很安心。”患者说。

    在急危重症领域,医联体优势更为凸显。2023年,临平一院获评“国家级创伤中心”后,构建一体化救治体系。

    今年3月,41岁的柳先生从高处坠落,生命垂危,通过120转至临平一院。接到120预警时,创伤中心救治团队同步启动多学科专家到位,在患者达到前10分钟,全部准备就绪,搭建无缝衔接的救治桥梁。1小时不到,患者已完成术前评估并进入手术室,开展多学科联合急诊手术。18天后,患者顺利出院。2024年数据显示,临平一院急诊抢救室救治成功率高达96.63%,住院存活率93.53%。

    这种“强科更强,弱科变强”的发展格局,使临平一院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区”的医疗愿景。

    来源:医院供图

    医共体“向下扎根”

    织密健康网

    “一家县级医院强不算强,全域强才是真的强。”袁红坦言,“县域医院的医疗根基要夯实,必须要把服务延伸到老百姓身边。”

    2019年起,医院与乔司、运河、星桥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临平一院医共体,构建起“一家人、一本账、一盘棋”的协同体系。

    截至目前,临平一院医共体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签约覆盖率100%,两慢病管理规范率和控制率达70%,区域双向转诊效率提高50%以上,为辖区300余万门急诊和住院就诊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闭环式健康服务。

    星桥居民老张(化名)就是高效转诊的受益者。前段时间的清晨,他突发胸痛,家庭医生沈范军当即判定其高危,立即启动院内胸痛救治流程,与总院(临平一院)胸痛中心联动抢救。

    从救护车送老张入总院到实行冠脉介入手术开通血管,仅用了15分钟,老张得以重生。

    这一切得益于临平一院构建的“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网点”三级胸痛救治体系。医院牵头成立了全省首批、杭州市首个县域胸痛救治联盟,实现打通胸痛救治“第一米”,将救治网络延伸到最基层,在社区服务站建设胸痛救治网点,建立胸痛管理“临平模式”。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仅是“输血”,更要“造血”。临平一院在医共体内推行“师带徒”人才培养以及“全科专才尖兵培养计划”,三家分院的医务人员会定期赴总院进行轮训,总院专家每周都会定期到分院坐诊,门诊带教,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

    去年起,运河分院的全科医生俞华芳跟师消化内科专家王晓飞。目前,她已可以独立开展无痛胃镜检查和胃部息肉活检。

    专科资源同步向基层延伸。医共体总院肾内科专家团队在星桥分院建成杭州首个社区医院血透中心,通过“专家下沉+同质化管理”模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精准触达。

    尿毒症患者柯先生过去每周三次跨区透析,往返需四小时,如今只需步行15分钟。

    学科强劲发展

    向周边辐射

    临平一院的学科强劲发展,还在向周边辐射。

    “谢谢你们救了我父亲。”前段时间,医院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手写感谢信。

    写信的是沈先生的儿子。58岁的沈先生之前因胸闷、胸痛,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突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造影后因考虑手术难度大,未进一步开通血管。就在一家人陷入纠结时,有人向他们推荐了袁红教授。

    “患者当时的情况需要尽早(24小时内)开通病变的血管。”袁红说。

    救护车疾驰300多公里,在凌晨将沈先生送至医院导管室,临平一院心内科团队按照制订好的个性化手术方案,通过微创介入技术,成功打通血管。

    来源:医院供图

    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是浙江省重点专科、杭州市重点学科,也是全区唯一全面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的单位,在医疗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

    65岁的冠心病患者张大爷(化名)因心血管问题接受过一次常规桡动脉入路的介入手术。他回忆道:“手术后,我手都不太敢动,还得一直压迫止血,很不方便。”

    前不久,张大爷的病情出现变化,需要再进行介入治疗,了解到临平一院心内科有“大拇指手术”,他慕名而来。

    “选取患者手背远端桡动脉鼻烟窝处为动脉入路位点,是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界日益普及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还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袁红说,从2019年开展此径路手术后,已造福近万名心血管疾病患者。

    张大爷手术后,大拇指附近几乎没什么疼痛感,术后不用长时间压迫,手部很快就能自由活动了。

    袁红表示,面向未来,临平一院将以“双体联动”绘就区域医疗新图景,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基层,为全国县域医疗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健康共富”样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浙大二院“三下沉”活动走进开化
    “家门口能看到名医!”浙江省人民医院富阳院区试运行
    “我还能活多久?”确诊时他不敢想象,81岁还能下地干活
    从半昏迷到重新站立,95岁的她说:“活着真好!”
    写点生活|又到枇杷成熟时,起死回生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