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水,“心”在磐安。
“巍巍数万仞,中凹似仰磐,足蹑浮云上,天风六月寒”的大盘山脉,囊括磐安全境以及天台、仙居、缙云、新昌、嵊州、东阳、永康等地山区,然后向北延伸到会稽山,向东延伸到天台山、四明山,向南连接括苍山,向西连接仙霞岭。
大盘山脉也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的发源地。这座绵延千里、万峰耸立的雄伟山脉,自古享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盛誉,是中国山水精神源头,也是“浙东学派”的文化源泉。
三十年前,我就参与过著名史学家林正秋教授《浙江水上游》编纂工作,我们沿钱塘江、曹娥江、灵江、瓯江溯流探源,解读巍巍大盘山脉山水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
一
钱塘江在大盘山脉有两个源头。一是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岭干村龙坞尖,流入东阳北江。另一个是发源于磐安县深泽、双峰两乡交界处仰曹尖北坡的文溪,流入东阳南江。东阳南、北两江在义乌佛堂地界汇成义乌江,在金华市区燕尾洲汇成婺江,在兰溪兰荫山段为兰江。从大盘山脉源头出发,金华境内300里钱塘江中上游,呈现“一江春水向西流”的奇特地理景观。
龙坞尖峡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早年,只有身手不凡的烧炭工深入山林伐木烧炭,烧好“铁炭”雇佣山民挑出峡谷,将一篓篓“铁炭”装上木筏,利用汛期大水顺流而下卖到杭州、上海去。陈金明当过县旅游局负责人,对家乡旅游业充满热情。他力邀我去看磐安“风崖谷”景区。抵达后才知道,“风崖谷”就是钱江源头龙坞尖。
龙坞尖植被葱郁、古树参天,一派盎然生机。峡谷中空气纯净,能洗净人的五脏六腑。峡谷中大小泉眼涌出泉水,涓涓汇入到谷底溪涧中,成为钱塘江出发原点。泉水极其干净,溪涧飞瀑清秀可爱,水就是这个峡谷的灵魂。我到过很多大江大河源头,龙坞尖无论在水源体量、峡谷风光、地质地貌、生态系统上毫不逊色于任何江河源头。
二
山谷中的安文古镇是现实版“桃花源”。
1130年陆宰携儿子陆游及家眷来此避难,一同前来的还有龚茂良、晏敦复等大家族。他们出于安全考虑选择来安文躲避战乱。安文四面皆山,从每个方向抵达磐安,都需要翻越纵深几百里大盘山脉屏障,能有效阻挡外来兵患。当地有句俗语“南坞岭头骂老爷”,意思是翻过东阳吴宁镇南坞岭,就是官府也鞭长莫及的莽莽山区。
另外,安文盆地有平畴沃野,粮食瓜菜出产甚丰,有富余食物满足增加的人口消耗。安文豪绅陈宗誉又组织起强大自卫武装,成为保一方太平的依靠。陆游日后为陈宗誉撰写《陈君墓志铭》说:“建炎四年……金兵侵南及吴楚,谋避之远游……彦声(陈宗誉字)越百里来迎……既至,屋庐器用无不具者,家人如归焉,居三年乃归。”
陆游六岁到安文,九岁才离开。有人考证,独秀峰下“金巽坪”是陆游安居地,离安福寺不到百米。少年陆游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可亲近山水、可读圣贤书,享受远离战乱的安定生活。《别安福僧》《非乌》等描写安文的存世习作,已展示少年陆游的聪慧才气。
1160年暮春,陆游从福州北归杭州述职。他特地取道安文寻找童年记忆,写下《东阳观酴醾》一诗。诗人对战乱中收留他们家族,给他安宁童年的安文满怀感恩。安文庇护了陆游、龚茂良、晏敦复等大家族,也正是他们的到来,开启了这个僻远山镇文化新境界。
文溪给安文平添清丽气质。文溪汇聚了上游三条支流,分别是从仰曹尖北坡发源的深泽溪,从金竹坞发源的花溪,从王隐坑发源的根溪。空中俯瞰,宽阔平缓的文溪就像瓜秧主干,深泽溪、云山溪、根溪等支流就是深入大盘山脉的藤蔓,沿溪分布的村庄就是藤蔓结出的瓜。在闲暇时候,我喜欢在文溪两岸漫步,或骑车探访深藏山坳的神秘村庄。
沿深泽溪上溯五里,有峡谷狭窄若门,湍急的溪流穿峡而过。溪边有村称“溪门”。山区气候多变,一阵乌云带来一场暴雨,上游山洪来势迅猛,下游人们却毫无知觉,容易造成人畜伤害。溪门村就曾发生涉溪少女被山洪冲走的悲剧。后来溪门筑起水坝才解除隐患。从溪门溯行十里,就到罗家。米线是罗家村特产,汤水清澈、久煮不糊,远销到省内外。继续溯源经深泽、上产、上横等村,抵源头村。村上游有源头水库,使深泽溪清流不断。深泽溪源头在深泽、双峰交界处的深山中。
从云山溪溯流,白云山麓有上葛、石头、白云山等村。经峡谷内中田、下应、上马石、双坑等村,进入花溪景区境内。上世纪90年代,我调金华旅游部门工作。磐安老同事老李邀我去看他们村十里平板长溪,希望开发花溪景区。如今花溪已是知名旅游目的地。从花溪往上游40多里,抵达溪流源头大盘山主峰附近的金竹坞。
沿根溪溯源,经上章、根溪、横山、岭外、胡村、下葛等村,进入竹林幽密的峡谷,峡谷尽头有王隐坑村。传说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曾隐居于此,因而得名。大盘山主峰附近有很多萧统传说。腾云宫和盘山洞据说是萧统避暑读书处,洗肚坑是萧统洗涤愁肠处。大盘岭头有真帝庙,供奉昭明太子像。我老家东川村庙宇也供奉昭明太子像,山上还有昭明太子读书岩。多版《东阳县志》《东阳县志稿》及安文陈氏、大盘马氏的宗谱,均有萧统隐居大盘山记载。
三
榉溪村是大盘山腹地的宝藏村落。1996年我去榉溪村采访“婺州南孔”。盛夏时节,崇山深处依旧是清凉世界。夜晚在村支书孔令琴家采访,山风吹在身上还有些冷意。孔令琴是孔子第76代孙,只上过三年学,却喜读书、会书画、能写诗,还精通竹木石雕手艺。
据《磐安县志》主编陈新希老师研究,建炎四年(1130年)春节,赵构逃到台州章安镇后,遣散大部分随行者,只携少数人转辗于宁波、定海、温州等地,甚至漂泊海上。四散人员流落台州、丽水、温州等地,或沿曹娥江、灵江、瓯江往上游走,在大盘山脉寻觅栖身之地。
孔端躬父子本想到衢州投奔孔端友。从章安镇到衢州最短路程,就是翻越大盘山脉向金华、衢州方向沿江而下。孔端躬父子选择了这条最难走的路线。他们沿灵江而上,转仙居永安溪溯行,抵达官路镇后弃舟登岸,沿北岙溪向大盘山脉深处进发。在峡谷山峰间跋涉多日,到磐安榉溪地界时,75岁高龄的孔若钧一病不起。孔若钧亡故后,埋葬于榉溪金钟山后坞。孔端躬守孝三年,就落地生根不再他迁。榉溪成了婺州孔氏后裔聚居地。根据陈新希老师研究,我经实地采访,撰写了介绍“婺州南孔”的文章在《江南游报》整版刊发。这是首用“婺州南孔”称谓并完整介绍其历史渊源的文章。
灵江另一源头是始丰溪。始丰溪从大盘山脉主峰出发,穿越磐安县大盘、方前两镇,入天台县境。在里石门筑坝形成水库。石门水库也叫寒山湖,在此拍摄过多部反映长津湖战役的影视剧,带火了寒山湖。始丰溪穿越天台县全境,在临海与永安溪交汇后称灵江。灵江贯穿临海、椒江两地,在台州湾流入东海。
好溪是瓯江重要支流。好溪本叫“恶溪”,因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得名。《恶溪铭》形容它“鸟不敢飞,猿不得下”。好溪源头在大盘山脉主峰和清明尖两座山峰间。好溪从源头出发,流经磐安县双峰乡、冷水镇,注入缙云县佐库水库。出水库后过壶镇、仙都和缙云县城,注入莲都区大溪。大溪向南过青田县境入瓯江。瓯江经永嘉、鹿城和乐清市,在温州湾注入东海。
曹娥江源位于大盘山脉长坞尖。流经磐安县尚湖、万苍两个乡镇后,入五丈岩水库。出水库进入舞龙峡、夹溪。夹溪山势险峻、江水湍急,河床岩石被冲刷出众多坑洞,称“夹溪十八窝”。峡谷风光秀丽,已成地质考察游热门线路。河流过夹溪特大桥,进入新昌县澄潭江段。澄潭江过新昌县境,在嵊州境内汇入长乐江,称剡溪。剡溪流至上虞章镇,汇入来自岭南山区支流,称曹娥江。曹娥江流经上虞境,再注入杭州湾。
曹娥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游历浙东山水必经之路,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
四
文人士大夫们对浙东山水的神往,始于舜禹、勾践等传奇故事。琅琊王氏广邀天下文人雅集会稽山兰亭盛事,永嘉太守谢灵运创立山水诗派,更使浙东山水声名鹊起。这方瑰丽神奇山水,承载了天下文人的生命理想,是他们一生必定要去的地方。他们沿曹娥江、灵江、瓯江溯源而上,游览浙东山水。
726年,李白沿运河抵达杭州。从浙江渡乘舟横渡钱塘江,在南岸西兴渡口登岸。然后乘舟沿浙东运河抵绍兴。他探访勾践遗迹,游览镜湖、若耶溪,写下《越中览古》《采莲曲》等诗。他此行最终目的地是天台山,拜访仰慕已久的道家领袖司马承祯。他沿曹娥江溯流而上,再沿剡溪在嵊州城南拐向新昌江,溯行到金溪地段,弃舟登岸游览沃州湖、眺望天姥山风景。再沿溪流徒步50里,抵达天台石梁飞瀑,登华顶峰。李白登上石门岭玉霄宫寻访司马承祯,但司马承祯已应唐玄宗所召去了洛阳。李白最后去了佛教名刹国清寺。
747年,李白惊闻贺知章已去世经年,匆匆启程前往会稽凭吊。他从淮南启程,抵达绍兴后直奔上虞东山。东山是东晋名士谢安隐居地,也是贺知章效仿谢安的人生归宿处。李白《忆东山》写道“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两人诗酒唱和情景恍若昨日,如今蔷薇几度花开花谢已物是人非。《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表达他无限悲痛之情。离开东山,李白沿曹娥江、剡溪溯源而上,重游镜湖、登天姥山、莅天台山后北归。
李白之前,浙东山水已闻名遐迩。李白之后,天下文人更趋之若鹜。公元731年,唐诗之路上来了一位世家公子。他就是之后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他游会稽,访禹穴,泛舟剡溪,抵临天姥。浙东山水给他留下终生难忘记忆,到晚年还在《壮游》中写道:“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有人统计,《全唐诗》中有400多位诗人走过浙东山水,《唐才子传》中有170余位游过“唐诗之路”。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等光芒璀璨的诗人,都曾在此流连忘返,并留下不朽诗作。
五
磐安人自古高风亮节。乱世中收留陆游、龚茂良、晏敦复、孔端躬、蔡元定、萧统以及大量外来避难者,都是急公好义的明证。上世纪90年代,工业化、城镇化高歌猛进,磐安人却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承诺“留浙中一方净土,送下游一江清水”。磐安人一诺千金,几十年来磐安断面河流保持一类水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左右,在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大山赤子将敬畏自然、守护山水的忠诚镌刻在基因深处。
小时候困惑,老祖宗为何将山高水远的大盘山脉作终老之地。到不惑之年才明白,这种看似“反人性”的选择,隐藏着老祖宗生存哲学的深层密码。他们以地理屏障构筑文明火种保险箱,以聚村而居增强家族凝聚力,以“山水困局”磨砺后人精神意志。
巍巍大盘山脉奉献给浙江人民的,又何止好山好水好生态。
倡导“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与浙东山水本质上是“人地互动”关系。山的厚重、水的灵动、海的大气,塑造了浙江人刚柔并济的性格;艰辛的生存环境赋予浙江人以变求生的实践精神。务实变通是浙江人处世的底层逻辑,巍巍大盘山脉是浙江人的精神原乡。
近年来,我老家东川村突然出圈。
山上有五六百株千年香榧树,“中国香榧王”五个大人才能合抱。漫山遍野生长着竹木以及茶叶、药材、菌菇、野菜等。依靠这些东西,村里人日子越来越富足。阳春三月,村四周山上野樱花灿若云霞,成千上万城里人前来赏花。他们来了才知道,老祖宗留下那么多东西都是宝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