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中午,出门散步,走着走着到了孤山,看到一个亭子,名曰“范公亭”。走近一看,原来是纪念范仲淹的,不禁心头涌起一阵暖意。比起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这位“老市长”在杭州的知名度可就小多了。纪念白居易的有白堤,缅怀苏东坡的则有苏堤,我在想有没有范公堤呢?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答。直到有一天,我到了盐城,终于找到了答案。范公堤一直静静地在黄海边伫立千年,等待着我的到来。
盐城,一如其名,因盐而兴。“烟火三百里,煮灶满天星。”煮海水成盐,是这里百姓的谋生技能。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煮盐是盐城重要的支柱产业。盐城是江淮一带的重要产盐区。吴盐是品质的象征。李白《梁园吟》称赞“吴盐如花皎白雪”,杜甫《夔州歌》吟道“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周邦彦《少年游》谈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成为一代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范仲淹在此地的故事颇为有趣,值得考证一番。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西溪镇在今天的盐城东台市。此年,范仲淹三十三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来到此地,看到吕夷简亲自栽种的牡丹和所作的诗歌,不禁诗兴大发,作《西溪见牡丹》。后来的文人雅士看到吕、范二人的题咏,也纷纷吟诗,题咏极多,而花亦为人重。人们为这些牡丹花加上了护栏,岁久益茂,成为一大奇观。盐城牡丹,因为有了吕、范二人的颂美,而驰名全国。盐城的枯枝牡丹,因奇、特、怪、灵而驰名中外,与琼花、并蒂莲一起被誉为江苏三绝,吸引着游客来此赏玩、品味。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在此闲居,看到枯枝牡丹而感动不已,把它写进了《镜花缘》,称“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中,如干柴一般,登时就可烧着”,生动形象,盎然成趣。
苏州博物馆,范仲淹手札卷真迹。视觉中国。
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在西溪上书言寇准被诬事,除兴化令。天圣四年(1026年),三十八岁的范仲淹写信给张纶,谈到通、泰、海三州滨海,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没法种庄稼。范仲淹向朝廷建议修海堰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便利百姓,以卫民田。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修建海堤一波三折,如果没有定力的话,估计是难以做成这件事情的。
万事开头难。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泰州海堰久废不置,岁患海涛,冒民田畴。公言于发运副使张纶,请修复之。纶遂奏以公知兴化县,总其役。”范仲淹提出要修海堤,也有人反对,他们提出修海堤之后,可能会积潦为灾。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张纶以海涛之患十之有九,潦之患则十之其一,修海堤利大于弊,大力推动海堤的修建。虽然启动了修海堤,但并非一帆风顺。在修建的过程中,碰到了大雨雪的天气,大海的惊涛骇浪,袭击着海岸,民夫走散,被海浪卷走,死者百余人。这时众人都说“堰不可成”。死亡一百多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而是一个重大事件。朝廷派出巡察人员来到施工现场调查,准备停止这项工程。同时下令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会同范仲淹商议是否要继续修堤。具体讨论过程,已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的是,范仲淹站在百姓的角度据理力争,最后胡令仪坚决支持范仲淹,修堤得以继续进行。不久,因母亲去世,范仲淹回家丁忧。古代以孝治天下,父母去世,必须回家丁忧。范仲淹走了之后,这项工程少了负责人。好在张纶比较认真负责,他向朝廷上书,自己亲自负责海堤的修建,逾年而修成,大功一件,老百姓至今享受其利。百姓为感念范仲淹的贡献,把海堤命名为范公堤。吴嘉纪看到海边的大堤,追怀范仲淹的风范,作《东淘杂咏》歌颂此堤。其诗云:“茫茫潮汐中,屼屼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枯时,公恩何时已?”一条大堤,拯救了无数的黎民百姓,使得他们免受海水冲击之苦,既能种田,又能煮盐。后来者,看到茫茫大海的范公堤,无不充满敬仰之情,留下无数诗词文章。现在范公堤遗址仍存,成为百姓心中神圣的所在。
来盐城一趟,让我更好地体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范仲淹之所以伟大,不仅诗文写得好,更主要的是先忧后乐的百姓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