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第六届长三角大学生农创日座谈会在杭州建德市大同镇举行。此次活动是建德市第6年举办长三角大学生农创日活动,也是建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后第3次举办“建德农创日”座谈会。如此重视青年农创客,建德有何深意?
农创日座谈会上提到一组数据,建德的农创客数量从2022年的2110人增长到2025年3月的3562人,在这68.8%的增长率里,一半以上是90后的青年农创客,本科及以上占比42.5%。
建德的青年农创客来到乡村,通过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亩均效益。比如,建德大同镇的青年农创客朗学渊引进“叠盘暗出苗”育秧流水线,从原先2.5亩土地只能保供50亩稻田的秧苗,提升至每季可保供1.5万亩,保供能力提升300倍,促使农户每亩节本增效300元,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300万元。
青年人来了,强村富民有了“领头羊”。比如,建德钦堂乡的青年农创客王运,在水稻种植中引进智慧农业科技设备,同时把经验推广至全乡的水稻种植中,带动50名农户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13名,每年人均增收达2.2万元。据统计,2022-2024年,建德的农创客队伍带动就业8万余人,总销售额超10亿元,平均每个农创客带富农民20人以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农创客们正是推进乡村振兴急需的生力军。
于是,政策来了——建德市联合相关部门将农创客纳入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通过认定的农创客人才最高可享受杭州市D类人才政策;建德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创新推出2亿元“农创贷”金融产品,从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关键环节靶向发力,为农创客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
紧随政策,配套服务同步跟进——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的10名教授专家被聘为“农创导师”;聚焦农业生产技术、品牌营销、直播带货等热门课题,开展业务交流培训、创业沙龙等活动,为农创客搭建交流平台;举行农创客“青蓝结对受聘仪式”。长三角大学生农创日座谈会便是建德为了农创客们交流、分享、展示以及对接,提供的平台。
“过去三年,建德深入落实推进乡村梦想家、农创客、建德师傅的引育留用,累计开展农业技能培训100余场,覆盖农户超1万人次。”建德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6月5日下午举行的“AI农创 青链未来”农创圆桌π暨打造数字化农业专题讲座现场,建德的农创客们就走进建德市大同镇西乡茶园实地调研学习。
此外,本次农创日座谈会上,建德还发布了《建德市农创客基地标准》和《长三角乡村运营(建德)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建德青年入乡和农创客创业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政策活水引才,服务搭台育才,而土地,则是农创客扎根乡村的根基。近年来,建德通过集中流转、标准建设,优化农用地资源配置,建成农业“标准地”10万亩,为农创客解决了“地”的难题。“去年6月,我开始尝试蔬菜种植。现成的500亩蔬菜‘标准地’模式,有了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我们只需要用地种地,大胆规划就行了,真正实现‘拎包入驻’,对农业‘小白’来说太友好了。”建德市大同镇西乡蔬菜园主理人汤翔表示。
“从本质而言,‘标准地’就是一种产业平台类型。当然,农创客投身乡村不只是种种养养,拿手好戏更在于后端的加工和营销。”建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建德打造了一大批创业集聚平台。如大同镇、寿昌镇等地的省级现代化农创园、电商产业园、文创产业园、小微创业园等,尤为适合农创客,基本可满足生产、加工、营销等全链条发展。
人才因乡村而聚,乡村因人才而兴。下一步,建德市将持续推进青年入乡工作,加强农创客引育,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为青年人才在乡村搭建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