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车间来了博士!嘉兴南湖学院让实验室的智慧在产线闪光

    潮新闻 见习记者 孔玉叶 通讯员 王忱 张梦婷2025-06-05 13:43全网传播量1.6万
    00:00
    00:00
    01嘉兴南湖学院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路径,通过人才互聘等措施促进校企合作。
    022022年加入嘉兴南湖学院的博士贺菁菁带领团队突破UWB超宽带天线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双向赋能。
    03嘉兴南湖学院迭代升级“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促进校企资源互通,逐步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拓展。
    04嘉兴南湖学院博士邹凯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提供广泛技术支持,助力企业核心工艺升级,合作模式升级至2.0版本。
    05嘉兴南湖学院光伏现代产业(人才)学院打破传统校园围墙,采用“2.5+1.5”学制,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校内导师与业界专家联手打造。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高校如何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如何让实验室里的数据在产业一线闪光?又如何培养专业学习与产业应用无缝衔接的对口人才?面对这些问题,嘉兴南湖学院通过人才互聘、组团服务、合作办学等举措,探索出市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下课铃刚落,嘉兴南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贺菁菁便步履匆匆,赶往浙江嘉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博士毕业加入嘉兴南湖学院的贺菁菁,是嘉康电子的新晋“科技副总”。当天,嘉康电子每周一次的研发会议正等着她。

    贺菁菁与嘉康电子的合作始于一场精准的校企对接会,她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研发需求高度匹配,双方一拍即合。短短一年内,贺菁菁带领团队在UWB超宽带天线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发展按下快进键。“这种合作是双向赋能的。”贺菁菁也将产业一线的鲜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提前感知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近年来,嘉兴南湖学院通过迭代升级“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双向流动机制,有效促进了校企资源的“活水互通”,让人才成为串起校企合作驱动创新的“金线”。而这种“单兵作战”的模式也逐步向更系统的团队协作模式拓展。

    在浙江启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南湖学院博士邹凯正兴奋地与团队分享着从苏州益生菌大会带回的最新技术动态。作为企业的深度合作伙伴,邹凯与启润已从技术顾问升级为“创新合伙人”。如今,邹凯的服务模式再次升级。他联合学校新材料工程学院的孙诗清、汪秀博士,组建了一支方向明确、专业性强的科技服务小分队。“这是合作的2.0版本,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协同”我们能提供更广领域的技术支持,并在专利布局、项目申报上给予专业‘助攻’。”这支小分队已攻克了益生菌菌种抗逆性弱、抗菌肽稳定性差等多项技术瓶颈,为企业核心工艺升级立下汗马功劳。

    当点状合作升级为面状覆盖,更深层次的融合育人体系应运而生。在嘉兴南湖学院光伏现代产业(人才)学院,讲台搬进了企业车间,教室设在了生产线旁,这种打破传统校园围墙的育人模式正成为培养实战型人才的新常态。

    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宋秋生正为新场地的启用做最后准备,他介绍道:“我们首批大三学生已在这里完成了整整一学期的‘实战’学习。”该学院采用创新的“2.5+1.5”学制,即前两年半,学生在本专业筑牢基础,后一年半,则“沉浸”在产业学院,系统学习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的14门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生团队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课程体系也由校内导师与业界专家联手打造。学院《项目管理》课程就是由隆基绿能分布式全球研发中心的温经理与宋秋生共同开发的,其中融入了大量企业实战经验。“他们带来的是课本里学不到的‘真功夫’。”宋秋生感慨道。

    从博士个体的“点对点”技术突破,到教师团队的“抱团式”多维服务,再到产业学院的“深层次”融合育人,嘉兴南湖学院正精心编织一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网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南湖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