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七十二变”2025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拉开帷幕,位于象山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内人潮涌动,8号厅中设计艺术学系围绕“亚洲工艺思想研究”所进行的主题调研与设计成果展,凭借深厚的学理底蕴与精妙的艺术呈现,成为全场焦点,收获如潮好评。
展厅现场
追问亚洲工艺的灵魂
亚洲工艺是人类文明的种子,设计艺术学系的本次毕业展聚焦亚洲工艺思想,旨在对亚洲工艺进行全面的调研、整理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亚洲工艺文化现状的可视化表达以及相关艺术设计。毕业设计课程由郑巨欣教授、何晓静副教授两位老师指导,历时九个月,最终呈现出《亚洲工艺研究——成果汇编》出版物设计、亚洲工艺图景信息可视化展陈空间展示设计与亚洲工艺精粹视频三大核心成果,开展首日便吸引大量观众慕名而来。
展厅现场
此次毕业展背后的毕业设计课程,有着深刻且独特的意义。主导师郑巨欣教授指出,课程(Curriculum)是教育过程中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体系,旨在引导学习者达成特定的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观目标。其核心不仅包含静态“教学内容”,还涉及动态“教学过程”与“学习体验”。
指导教师中后期讨论
毕业设计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将终点和起点连接在一起的关键,是学历层次的唯一能力证明,也是生命中不可复制与继往开来的认知革新。不同的课程观,反映出不同的教育视野,其中的设计命题是课程观的表达方式之一。本届设计艺术学系毕业设计课程,以“亚洲工艺的思想”作为命题,同时是设计的主题。
展厅现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上“双题”的回答并非囿于传递知识,更是把它当作“成人”与“成己”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课程又延伸成了文化传承与生命成长的载体,并徐徐地揭开它的面纱,那就是:物性与心性的交融,文化遗产在循环中的延续,仪式中的共同体记忆,技艺即修行之默会。同时,还希望看到的是:课程在亚洲语境中的多元和多重叙述,超越知识本身的意义等,指向“如何为人”的终极追问。期盼在创造中编织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彰显出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生命体验。可见课程的“意义”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通过工艺实践将人的情感、宇宙观及伦理价值融入具体存在的过程,并致力于通过物质实践将瞬间体验转化为永恒价值。
最终的课程作业展示,无论是色彩的斑驳、造型的裂痕、质地的肌理,还是纹样的歌声,都是设计艺术学系所主张的课程意义的表达,那是教学进程中一直强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气象。它生长在“手”与“心”的交互中凝练而成的——个体生命与亚洲秩序连接在一起的文化节点。
9个月的手脑淬炼、思想解码
何晓静副教授详细阐述了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内容。“亚洲”这一地理范畴的选定首先基于对艺术设计世界史的关注。当亚洲作为明确的区域在世界史中被整体讨论时,人们或许会思考,这里有什么样的共性值得去认识,这里又有什么样得以被共同论述的基础。亚洲很大,有熟悉的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东亚儒家文化圈,有郑和下西洋行经途中的南亚海洋文化圈,更有欧洲人视角下的东方——那个想象中漫天黄沙、伴随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上的遥远西亚。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被论述,既是需要直面的现状,也是不断用以反思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通道。自我的确立从不是自在而在,而是在理清与世界千头万绪的关系时,蓦然回首的惊鸿一瞥,遍布纠缠和连结。
展览文献
展厅作品局部
工艺研究成了这一语境下的具体对象。工艺自人类文明发源以来便以各种形式存在,如陶瓷、染织、玻璃、金工等,对工艺的讨论往往落实到其材料技术的发展,审美样式的演变以及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工艺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们亦表征了自文明伊始人对物的认识和处理,物的自然人文属性及其表达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工艺组成了人的日常生活场域,选择怎么样工艺,也即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工艺的创造之美,既是生活的喜悦,也是美的具体建构本身。
毕业设计主题确定之后的9个月时间里,同学们持续地学习和工作,经历了前期调研、数据库建设、学理逻辑分析、信息可视化处理等阶段,不断深入调查和研究,不断明晰主题的意义。变与不变,自我与世界,瞬息与永恒,作为人的终极追问,答案也在上手践行中不断呈现。
展厅里的亚洲工艺万象图景
步入展厅,丰富多元的展品全方位展现着2021级毕业生们9个月的研究成果。在动态展示区,《亚洲工艺精粹》视频循环在悠扬的曲调中,镜头聚焦亚洲各国陶瓷拉坯、染织扎染、金工锻造等工艺技法,将泥与火、线与布、金与锤的漫长对话,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
展厅现场
展墙上,一张张地图与图表相映成趣,同学们围绕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亚洲行政区划、经济态势、水系与地势地形图展开设计,探讨自然地理对文化发展交流的影响;民族、经济、宗教、语言等可视化图表直观清晰,通过人文地理的视角,分析观察区域文化的互动。通过梳理亚洲工艺发展与交流史,搭建时间轴与年表,细致串联起亚洲工艺思想交流的璀璨脉络,最终依托信息可视化设计,勾连出亚洲非遗工艺信息图表与亚洲金属、陶瓷、纤维工艺区域发展图景。
展厅作品局部
展厅现场
展厅四周,一块块泥板上,亚洲各国传统纹样、工艺核心元素与区域文化代表性图案交织碰撞。学生们以严谨的学理研究为基石,溯源各国历史文化,综合创作发挥,将亚洲工艺的烂漫文明定格于方寸之间。
《亚洲工艺研究——成果汇编》
展厅中央的出版物展区,200余页的《亚洲工艺研究——成果汇编》与精致的导览手册相映成趣。出版物共分为六章,分别介绍亚洲图景与经济态势、亚洲工艺区域发展、亚洲工艺史年表、国别工艺与艺术家、国家视觉象征、展览创作过程。系统性地阐述了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为观众了解亚洲工艺提供了初步导览。导览手册简要介绍本研究的学理逻辑与课程意义分析,为观赏展览提供背景信息,折页中展示每位毕业生的一件纹样创作作品,并设置集章区,为观众提供展览纪念。
匠心答卷,连接古今与世界
这场毕业展,是2021级毕业生们用九个月时光编织的匠心答卷,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他们对亚洲工艺的探索热情与创新思考,为他们的求学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点,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而对于观众而言,这里不仅是感受亚洲工艺文化魅力的窗口,更是一次心灵与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观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触摸到亚洲工艺背后的温度,汲取文化思想中的灵感与力量。展览以创新的视角与多元的呈现方式,搭建起一座连接古老工艺与现代设计、亚洲文化与世界视野的桥梁。在这片充满匠心与创意的展览空间里,亚洲工艺思想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
(供稿: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
展厅现场
前言
毕业设计不只是一门课程,
还释放了改善过去的可能。
毕业也并不只是为了毕业,
要不然怎么解释七十二变。
设计艺术学系此刻专注于,
亚洲文明起源中的人与物。
我们此刻看到自然与人文,
失落的匠心与工艺的思想。
当西亚的太阴历捧出星辉,
东亚的榫卯咬住时光断层。
你和我道和器哲思与境界,
追问和答案渐次显现光辉。
此处文学和技艺相互交织,
此处信仰和生活彼此融合。
此处建筑和绘画独具魅力,
此处驼铃和妙语响彻夜空。
为了时光长河里打捞失落,
为了重温文明最初的温度。
为了依旧期待远方的诗意,
为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历练。
我们俯身打捞不沉的方舟,
我们致力设计完整的春天。
我们致敬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不负雨露和感恩遇见。
——郑巨欣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俊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