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下课铃变送别曲,“最后一课”不妨试试“暖心”路线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2025-06-04 05:58全网传播量16.3万
    00:00
    00:00
    01吉林长春某高中将高考前最后一课下课铃换为送别歌,师生集体落泪,迅速登上热搜,体现温情仪式成为情感宣泄出口。
    02河南平顶山班主任定制全班姓名蛋糕、成都校长扮青蛙发礼物、南京教师着宇航员服演唱,这些案例说明情感共鸣比口号更具穿透力,教育者关注学生状态。
    03毕业季告别仪式是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身份转换,学会面对离别、珍视相遇,铭记感恩。
    04温情仪式需适度真诚,过度煽情适得其反,真正教育温度渗透在日常关怀中。
    05学校应以温情仪式唤醒教育情感基因,让分数与情怀并行,成为学生记忆中的精神支撑。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吉林长春某高中将高考前最后一课的下课铃替换为送别歌曲,引发师生集体落泪的场景,引发广泛共鸣,并迅速登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笑着笑着就哭了”。

    毕业季,离别时。在高考倒计时的紧张氛围中,高三学生长期处于“早五晚十”的高强度学习状态,心理压力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亟需安全的释放出口。下课铃的更换,本质上是将日常的时间符号转化为情感载体——当熟悉的铃声突然变为承载祝福的歌曲,瞬间打破了机械备考的压抑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被理解、被看见的情感宣泄契机。这种“不励志、不喊口号”的温柔陪伴,如同春日细雨般浸润着学生紧绷的神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饱含温情的仪式,是高压环境下的情感解压阀,类似的事情时有听闻:河南平顶山的班主任为学生定制带有全班姓名的蛋糕,通过游戏互动营造轻松氛围;成都某校长扮成青蛙为学生发礼物,用憨萌形象消解焦虑;南京教师身着宇航员服演唱《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以创意形式传递温暖……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情感共鸣比简单的口号激励更具穿透力,它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不仅关注“分数”,更在乎“人”的状态。

    毕业季的告别仪式,其实是一场重要的生命教育。当师生在熟悉的校园里共同经历铃声更迭、互道珍重,那些曾经的摩擦、误解都在泪水中升华,化作对青春岁月的集体致敬。这种仪式感如同心理锚点,帮助学生完成“高中生”到“准成年人”的身份转换,学会坦然面对离别、珍视相遇。

    温暖的告别不仅是镌刻青春记忆的情感坐标,这样的“最后一课”也是让学生铭记终生的感恩教育。长春某高中的场景中,师生泪目中既有对彼此的不舍,也暗含对三年陪伴的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场充满温度的告别,胜过百堂空洞的德育课,它让学生在情感流动中学会感恩师长、珍惜时光,完成从“被爱”到“懂爱”的认知跃迁。

    过犹不及。温情仪式的价值需建立在“适度”与“真诚”的基础上,过度煽情可能加剧敏感学生的焦虑,适得其反。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温度,应渗透在日常的点滴关怀中——是教师清晨的一句问候、批改作业时的一句批注,是食堂阿姨多打一勺的热汤,宿管员深夜巡查的脚步……一言以蔽之,仪式感唯有扎根于日常的土壤,才能避免成为悬浮的“情感表演”,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心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学校换掉下课铃高三学生哭成泪人,不是因为“泪点”低。这种以温情仪式替代传统励志口号的做法,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教育在应试压力与人文关怀之间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塑造“完整的人”。在应试压力与个性发展的张力中,学校不妨多一些“温情实验”——不是用仪式替代教育,而是以仪式唤醒教育的情感基因,让分数与情怀并行不悖。

    “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一切,剩下的部分就是教育的本质。” 愿更多“最后一课”成为学生记忆中的精神原乡,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风雨中,想起那堂带着温度的告别,便能重拾前行的勇气与温柔。这,或许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多地停运公共自行车,弱势群体的出行选择不能忽视
    潮评丨张家界天然溶洞遭排污,环保不应被“推着走”
    潮评丨对“护送陌生女孩回家”这类剧本视频,限流切中了要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