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江南的船

    浙江宣传 杭轩2025-06-01 00:30全网传播量26.7万
    00:00
    00:00
    01江南自古船与生活相融,船是江南的重要部分,不仅富有诗意,更是生活必需品。
    02浙江发现三条史前独木舟,其中跨湖桥独木舟是国内发现最早的独木舟之一,专家推测用于大湖和近海航行,茅山独木舟可能用于运输稻谷,独木舟是良渚先民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
    03汉唐前江南为水乡泽国,舟楫承载捕捞、运输重任,是维系生存的关键,也是水乡人日常出行的工具,常摇着船赶大集、走亲戚,甚至作为新娘的花轿。
    04随着时代发展,水泥船、轮船等现代船只代替木船,速度变快,但人们愈发怀念小船慢悠悠的感觉,水乡古镇游客常乘舟而行,感受诗意与温情。
    05江南的船不仅承载生活,还促进文化交流,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都从江南出发,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承担水运枢纽功能,如今的宁波舟山港等也离不开船只的功劳。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何处是江南?自古对江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船是江南的一部分。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江南的船与生活相融的悠然意境。但对于江南人家来说,船不仅是诗意,更是生活。

    千百年间,一叶扁舟随流水起伏,船上有渔歌唱晚,也有满船清梦,见证江南的春秋代序、年华流转。

    杭州西湖 图源:视觉中国

    若要追溯江南地区最早的船只类型,独木舟应当是其中之一。

    目前,浙江全省已发现3条保存比较好的史前独木舟,分别是萧山跨湖桥独木舟、临平茅山独木舟和余姚施岙独木舟,浙江也是国内唯一考古发现明确的史前独木舟的省份。

    此前“浙江宣传”曾在《“中华第一舟”如何驶向远方》一文中,介绍了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独木舟——跨湖桥独木舟,专家推测这是用于大湖和近海航行的船只。

    位于杭州临平的茅山独木舟,虽然时间稍晚于跨湖桥的独木舟,但保存得更完整。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在《良渚颂》中写道:“巨量粮食何处产?原来郊外有茅山。”良渚古城中曾发现碳化稻谷数十万斤,但城中却没有大片水稻田的痕迹,茅山遗址可能就是当时古城的一个“国营农场”。

    一条古河道将茅山遗址一分为二,稻田在南,村庄在北。经考古证实,这里成片的水稻田,足足有七个半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当人们发现茅山独木舟时,它正静卧河岸。对于此舟,有专家推测它是用来运输这些稻谷的,但也有专家质疑45厘米宽的窄舟用来运输稻谷效率太低,稻谷大概率是乘坐竹筏抵达古城的。不过无论哪种猜测,独木舟是良渚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无疑。

    试想,一边是风吹稻田起浪,一边是炊烟飘过村庄,独木舟穿梭其中,舟上的先民或是赶去田间劳作,或是满载收获归来,或是驶向未知远方。五千年前这番景象,不正是我们脑海中的水乡模样吗?

    如今在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文物爱好者可以一睹茅山独木舟的真容;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茅山遗址厅,市民能够借助裸眼3D技术,乘着独木舟穿越回风吹稻浪的史前水域。

    通过文物的不同展陈形式,我们仿佛也能看见独木舟划破水面从历史长河中缓缓驶来。它将五千年前的水乡与当下的江南,用一脉相承的舟楫文化紧紧相连。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内,出土于茅山遗址的独木舟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

    由于地理差异,我国古代交通有着“南船北马”的特点,《越绝书》中便曾记载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据说在汉唐之前,江南地区是“一泽国耳”。比如远古时期,杭州的所在就是被海水围绕着的几个小岛,人们出入都是用一叶小舟代步。

    当河道逐渐交错如网,舟楫划过的每一道涟漪,倒映着人与船共生共息的岁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舟楫都承载着水上捕捞、交通运输等重要作用,是维系生存的关键工具。无论是史前这艘茅山独木舟,还是后来的放鸭船、罱泥船等,都是如此。

    除了用船运肥、运粮、运芦苇等,大家还常常会摇着船赶大集、走亲戚。在这里,十里水路有时也是十里红妆,一艘船披红挂彩成为新娘的“花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句耳熟能详的童谣,折射着众多水乡人的日常。

    杭州的武林门码头,曾是客船停泊处,人们可以乘船到苏州、无锡等地,也留下了“一觉困醒到苏州”的俗语。

    从江南走出的许多名家,也常常难忘那艘家乡的船。如鲁迅笔下的乌篷船,载着他去赴一场场社戏之约,吴冠中画中的水乡小船,原型便是姑爹家的渔船,曾陪伴了他的少年时代......

    时代的浪潮悄然漫过水乡,水泥船开始代替木船,农船后边装了小型柴油机,还有许多人乘上轮船,在机器轰鸣声中越行越远。这时江南的船好似不像传统印象中那样,缓缓穿梭在小桥流水人家之间了。

    有意思的是,当行舟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反而愈发怀念曾经坐着小船慢悠悠的感觉。比如在西塘等水乡古镇,游客常常喜欢乘舟而行,换个角度重新发现白墙黑瓦的诗意与柳枝轻点的涟漪。杭州西湖之上的舟船便更多了,画舫、游艇、自划船等或是驶向湖心,或是探寻“秘境”……

    图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曾经担起生存重任、载着家长里短的舟船,如今正化作人们的心灵归处。大家在桨声灯影中,重拾那些散落在快节奏里的美好诗意和脉脉温情。

    就像诗人沙白在《水乡行》中所写的那般:“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白云倒映在水中,铺就了水乡行舟路,摇橹在天地之间,又会是怎样一番自在心境呢?

    有人说,“中国古诗词三分之一是在月下写的,三分之一在酒中写的,还有三分之一在船上写的”。这个数据或许并不准确,但却道出——船中天地藏着人间万种情肠。江南的船也是如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词人蒋捷乘船参加殿试途中路过吴江,眼看风雨飘飘、江上舟摇,久客异乡的他忆起家中时光,不禁感叹年华易逝,转眼间春去夏来。

    当夜幕降临时,舟船的漂泊更易让人生出愁绪。唐代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听到“夜半钟声到客船”,顿觉自身如同客船般无依,对家国动荡不安的忧思也涌上了心头。当杜牧坐的船停泊在秦淮河畔,看着秦淮歌女纵情,不禁忧虑起唐王朝的命运,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流传后世。

    这一叶扁舟里不仅盛得下文人的情,还藏着江南人的“弄潮”基因。要知道“小舟亦可涉大洋”,先民乘舟驶入澎湃海潮,这件事本就需要勇气。

    当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的船队从苏州张家港解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先后七次从太仓刘家港起锚,江南的船宛如历史的使者,一次次促进江南地区与海外文化、海外市场的联系交流。

    航海家郑和从江苏太仓起锚七下西洋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地区的繁荣同样离不开船只的功劳。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枕水而兴,承担起区域水运枢纽的功能,比如当时商船出入杭州都必须经过塘栖,使得这里商铺云集,周边的丝、麻等物也从此处运往全国。南浔、盛泽、周庄等市镇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也因江南的船得以孕育。

    如今的宁波舟山港,巨型货轮的汽笛与千年渔港的螺号交响,正吞吐着全球的集装箱。由百年船厂江南造船建造的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凭借自主研发的“绝技”占据全球超80%的市场份额。

    从跨湖桥的桨声中起航,游向今日江南的枕水人家,江南的船,承载了烟火、诗意与闯劲,从河湖驶向了更辽阔的大海,弄潮而行。

    相关新闻
    “浙江宣传”三周岁:变与不变
    重读“小马过河”
    “为事而文”而不“为文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