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为事而文”而不“为文而文”

    浙江宣传 之江轩2025-05-31 00:30全网传播量89.2万
    00:00
    00:00
    01白居易提出“为事而文”,强调文章应反映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当下部分文章却陷入“为文而文”误区,群众看不懂,实践用不上。
    02“为事而文”是个永恒课题,文章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而写,反对言之无物。毛泽东的文章都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03当下转作风、改文风已蔚然成风,但仍有误区,如堆砌华丽词藻、过度追求结构工整,导致文章缺乏实质内容。归根结底是作风问题,可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
    04“为事而文”要先“知事”,了解现实,多做调查研究。宣传干部要提高站位、有宏阔视野,读原文原著,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到基层了解群众声音。
    05“为事而文”旨在“成事”,写文章要反映现实、研究问题,提出标本兼治的策略、切实可行的举措,推动工作有质的飞跃,才能真正以文辅政、文达政通。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主张。所谓“为时”“为事”,指的就是文章要摹绘时代、反映现实,为推动社会进步而作。然而在当下的工作中,个别人却把写材料、写文章当成了纯粹的“文字秀”,陷入了“为文而文”的误区,写出的文章,群众“看不懂”、实践“用不上”。

    那么,如何从“为文而文”转变为“为事而文”?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国古代文脉的精髓在“文”更在“事”。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曾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在他看来,脱离现实、过度追求形式漂亮的“为文而作”终究是“空中楼阁”,强调要多一些扎根现实、直指问题的“为事而作”,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经》三百篇记录了先民的乡野生活;杜甫的“三吏三别”道尽世间离乱与人民悲苦;《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千古闻名的骈体文,既有文字和音律的美感,又饱含对家国大事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时间流转,“为事而文”是个永恒课题,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意义深远。写文章,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而写: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解答实际困惑、推动社会发展而写,而非为了空洞的抒怀、谄媚的吹捧、虚假的粉饰而写。

    毛泽东同志曾说:“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出自他笔下的文章,诸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整顿党的作风》等,或是为了鼓舞士气,或是为了澄清谬误,或是为了阐释思想,都是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从不作无病之呻吟。

    这些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都与时代肝胆相照,以赤诚之心,为时代之“事”作注。

    滕王阁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之江新语》中的《文风体现作风》一文阐明了这样的观点:“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对那种“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的不良文风提出批评。

    当下,转作风、改文风已蔚然成风。然而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人一提笔、一构思,就会不自觉陷入一些误区。

    喜欢堆砌华丽词藻是很多人行文时的“通病”。不可否认,优美的词藻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作者的文采。但有人却以为词藻越华丽、句式越复杂,文章自然就更“上档次”。因此,在写文章时,明明几句大白话就能说清楚的,非要堆上一些看起来很光鲜的表达,动辄“盛世华章”“之乎者也”,或是把简单的意思藏在大段引用的名著名言中,读者辛苦读完,反而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这类文章就像“空壳子刷金漆”,乍一看文采斐然、流光溢彩,但去掉这层外壳,内里实则空空如也。

    还有人对工整的结构执念颇深。一篇工整的文章于读者而言,可以辅助阅读;于写作者而言,可以提示思路。但如果写文章时过度追求结构整齐、句式对仗、字数对称,甚至患上了“对仗依赖症”,从字数、意象到词性、句式,都必须追求一一对应,忽略了一篇文章最硬核的价值应是其承载的思想观点,如此,写文章仿佛变成了做“填空题”、生产“流水线产品”。

    这些文章,很多时候会陷入“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自我沉醉”,读者看后只会觉得“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对实际工作也起不到指导作用。

    之所以在写文章时容易钻进“为文而文”的牛角尖,是因为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事物缺乏深入的思考、专业的研究、独到的见解,难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思想增量,所以只能用看似华美的外表来唬唬人。归根结底,看似写作技巧上的问题,本质上却是作风问题。文章徒有华丽外表却缺乏实质内容,行文做事信奉“华而不实”,可能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文章一发了之,口气很大,令人“望而生畏”,或许陷入了官僚主义的窠臼。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其实,“为事而文”关键在于一个“事”字——因事而起、随事而制、依事行文、文以事传。

    “为事而文”,必先“知事”。“知事”就是观察社会、了解现实。我们创作的文章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广知天下事”是“为事而文”的根基。尤其对宣传干部来说,既要提高站位,也要有宏阔视野,还要用大白话讲出大道理,这就少不了深厚的底蕴作支撑,多读原文原著,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多读古人书经典书,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此外,扎根现实土壤,做好调查研究,才能对社会现实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就好比坐在办公室感受不到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不扎根现实自然也写不出有意义、有温度的好文章。应多到基层走走,多听群众声音,把深刻的理论与鲜活的现实贯通起来,文章才能有思想、有针对性。

    “为事而文”,重在“谋事”。“谋事”,就是通过文章反映现实、研究问题,把日常思考积累和调查研究中找到的问题、答案,条理清晰地呈现在文章中。一篇好文章的生命力,恰恰在于穿透迷雾的洞察、庖丁解牛的分析、引人共鸣的呈现。

    特别是对宣传干部来说,我们的文章肩负着引导舆论、引领风向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为事而文”时不能止步于对现象的描述,更要透过复杂表象抓住内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逻辑写清楚,把道理讲明白。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尤其要保持定力,准确诊断舆论背后的症结,让“千钧笔”写出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为事而文”,旨在“成事”。写文章不是一场“文字游戏”,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引领发展、推动进步。就像农民种地要看收成,工匠做工要看成品,写文章也要看实效——能否推动工作、服务群众。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就是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分析形势、提出方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路。

    当下,很多地方都在谋划工作变革,在制定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就应当摒弃“做一个漂亮方案”“写一篇工整文章”的老套路,而是要时时复盘:策略是停在了纸面上还是落到了现实中?问题比起之前有没有得到改善?唯有提出标本兼治的策略、作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并最终推动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才是真正以文辅政、文达政通。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手握笔杆并不容易,屡经删改、反复推敲的过程,不仅是文字的淬炼、言语的斟酌,更是问题的解构、思想的碰撞,还是心性的磨砺、作风的锻造。瞄准“为事而文”,文字才能穿透空泛的口号、冰冷的数据,释放出直抵人心的生命力。

    相关新闻
    给“网络人设”祛祛魅
    大运河申遗背后的一封信
    “浙江宣传”三周岁: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