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为进一步擦亮“枫桥经验”金名片、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创新,根据诸暨市委市政府“基层基础提升年”、“对标竞跑、实干争先”比拼活动等部署,5月23日下午,由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诸暨市委政法委、市社科联、枫桥镇党委主办,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第三期“对话‘枫桥’——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与实践圆桌会”在枫桥举行。本次圆桌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浙江大学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特聘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汪世荣,浙江省永康市陈亮研究会会长章锦水,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胡飞光,诸暨文化界人士陈强,诸暨市枫桥镇党委书记何曙升,诸暨市社科联副主席俞明等6位领导专家作为与谈嘉宾,与诸暨市相关实务部门负责人、“新枫学社”文化建设学习小组成员、枫桥镇镇村干部及社会组织代表等60余人展开了交流探讨。
主题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结合”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典范,60多年来“枫桥经验”之所以保持生机和活力,重要原因在于坚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弘扬。
本次圆桌会大家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统治理中的“东方智慧”、走向现代中的创造性发展等话题,本文整理了与谈嘉宾的核心观点,形成综述,以飨读者。
话题一:新时代“枫桥经验”
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新时代“枫桥经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结合”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典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诸暨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这几年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成效。汪世荣、俞明与何曙升分别从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经验以及具体实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汪世荣
汪世荣教授阐释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关系。他从基层自治、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综合为治三方面介绍了新时代“枫桥经验”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提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彰显文化自信的三个有效途径:一是通过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共识,结成社会治理“同心圆”;二是通过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尊重人、关心人、提高人、发展人、完善人,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正确定位本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关系,重视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俞明
俞明副主席从诸暨人大气、大义、大勇的文化底蕴、人文个性角度,分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从空间再造、非遗创新、文化惠民等润德举措激活文化基因,互助共同体建设、志愿服务体系升级等养德举措重构熟人社会两个维度介绍了诸暨在德治方面的探索,他认为,这些文化实践、文明实践为诸暨基层善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何曙升
何曙升书记分享了枫桥作为千年古镇、经验源头,立足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传统文化,不断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融合共进,率先创成“全国文明镇”、四次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先进单位”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和合文化”为基础,激发自治新活力,通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全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以“三贤文化”为纽带,培育德治新风尚,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创新探索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以文化浸润人心、以德治赋能治理;三是以“清廉文化”为依托,绘就法治新图景,将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等枫桥风骨与当下所提倡的“唯实唯正”理念深度同频,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隐患风险发生。他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之间有着互融互通、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以文化打底子,用治理开新局,才能使新时代“枫桥经验”“枫”采更靓丽。
话题二:传统治理中的“东方智慧”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体现了注重调解、司法为民、重在“治未病”等中国特色,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化解方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方面。
章锦水
章锦水会长介绍了南宋时期浙东学派的兴起,带领大家回溯了其思想渊源,并总结出浙东学派法律思想的三个核心特点:义利统一、法治优先以及经世致用,他表示,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基层治理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是要以民生为本,直面民众的物质需求;二是筑牢法治根基,创新制度的实践路径;三是要多元共治,避免“一言堂”决策。重新审视这些传统资源,不仅可以激活“义利之辨”的古典命题,更能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模式提供历史镜鉴。
胡飞光
胡飞光部长首先介绍了绩溪县的地理面貌,引出了其“和”文化的历史由来。他用大量当地乡村的案例为大家生动地诠释“三步四和”家风培育法的含义,从伏岭镇太极湖村“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瀛洲镇龙川村“以和为贵”的人与人和谐相处,深刻展示了绩溪对“和”文化的治理实践运用。
陈强
陈强老师以土生土长枫桥人的研究视角,从枫桥“中正平和”的个性、“地利人和”的地名、“和气生财”的商业、“和乐融融”的厅堂建筑、“和衷共济”的公益事业、“和羹调鼎”的饮食文化、“睦族和邻”的家训家规、“握手言和”的矛盾调处等多方面概括了枫桥文化里的“和”元素,系统分析了地理、民俗、哲学、传承、人才、价值、伦理、制度等“枫桥经验”蕴含的基因,指出枫桥本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以文化人”的巨大作用,表达了对枫桥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话题三:走向现代的创造性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枫桥经验”面临的形势任务与诞生之初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要求,切实把“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落到实处,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胡飞光
胡飞光部长介绍了安徽绩溪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运用徽州“和”文化蕴含的基层治理智慧,对沉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唤醒和活化”,把宗祠“四和图”转变成乡村善治实景图的“三步四和”家风培育法。绩溪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规范立训机制、审核把关机制,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家风家训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持续开展“出祠堂、挂厅堂、进学堂、入心堂”等系列活动,让优秀的家风家训成为广大群众发自于内心的遵崇;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把家风家训融入自治、法治、德治实践,充分发挥其约束、规范等作用。
章锦水
章锦水会长认为,南宋浙东学派的治理智慧极具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对当代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于民生层面,应兼顾价值引领与民众实际利益,践行“义利并举”的治理理念;法治实践中,需实现依法行政与柔性执法的有机结合;治理模式上,则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观察“枫桥经验”中依靠群众自治化解矛盾,以及永康当地领导干部主动下访解决问题等基层治理实践,不难发现其与浙东学派“经世应务”的思想内核高度契合。深入挖掘并合理运用这些传统智慧,能为现代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俞明
俞明副主席认为,要进一步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深耕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场景,构建好德治体系格局。要唤醒文化记忆,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的价值认同;要推动文化转化,形成“文化浸润-民生改善-治理提升-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推动文化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变;要培育文明新风,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打造“老幼同育”新模式,深化“诸暨榜样”评选活动,打造“枫”尚诸暨县域有礼品牌,形成德治与自治的良性互动。
何曙升
何曙升书记提出,枫桥将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全面拓宽“枫桥经验”的发展路径,推动治理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一是串珠成链,整合枫桥老街、紫薇山景区、枫桥三贤文化馆等点位,打造品质枫桥示范带,主动对接文化机构,吸引游客深度体验;二是产治融合,结合古镇老旧街区更新,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构建“基层治理 +文旅融合”示范场景,补齐“在枫桥,打卡容易消费难”短板;三是要素联动,依托四韵联盟,推动构建“中心引领、片区协同、周边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基层治理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
汪世荣
汪世荣教授表示,当前基层治理仍面临治理资源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道德教化功能弱化等问题亟待解决的诸多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群众自治实践,推广民主决策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治理专业化;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枫桥经验”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能为现代治理提供智慧源泉。其关键在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枫桥经验”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智慧、东方经验,本次圆桌会聚焦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主题,组织实务工作者与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既为理论研究提供启迪与素材,更为实践创新开拓了眼界和思路。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枫桥经验”,梳理“枫桥经验”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的相通之处,汲取其智慧并将其创新应用于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发现、补足基层治理中的短板,同时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推动其历久弥新、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