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当子城的端阳大集蒸腾起现代烟火,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示范活动暨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拉开序幕。这座江南城市,正以“文化 +”的多维密码,解锁传统节日的现代叙事。
多场景搭建:激活传统节日体验
开幕式上,子城城楼下重现“宋韵端午”盛景。
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长卷中,身着嘉兴端午传统服饰五毒衣、头戴虎头帽的孩童们,踏着古韵悠悠的礼乐节拍列队而行,游龙从城墙中穿梭而出,显现出跨越时空的节日仪式感。
当点睛朱砂轻轻落在龙头之上,蛰伏的彩龙仿若被赋予了生命,在鼓点声中昂首摆尾,气势磅礴。现场观众无不被这震撼场景所感染,纷纷举起手机定格这一精彩瞬间。嘉兴市民陈女士激动地说:“每年端午都很热闹,今年更特别,像穿越回了古代,非常惊喜。”
五湖四海赴佳节。最具烟火气的当属“端阳大集”,府南街的古风木屋和端午主题摊位在青瓦白墙间,古韵悠然。
市集汇聚了来自江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的50家特色文化摊主。马家浜文创将7000年前的陶器化作博古铜镜,让史前文明照进现代生活;平湖茶食实验室把叔同文化揉进糕团,创造出“可食用的文化典籍”;五芳斋非遗工坊里,裹粽大师的指尖翻转间,糯米与箬叶的缠绵诉说着2500年的味觉记忆。还有畲族草木染、云南甲马画等异地非遗。
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嘉兴的龙舟自古闻名遐迩,被历代文人墨客记录笔端。6月1日,嘉兴西南湖上将举办龙舟竞渡和踏白船表演赛。届时,14支龙舟队伍和7支踏白船队伍,将在划桨中展现“团结拼搏”的端午精神。
本次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将持续至6月2日。
嘉兴启示录:“文化 +”的三重密码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是端午文化、运河文化、吴越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今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进入第十九个年头。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今年文化节包括开幕式和龙舟竞渡耀端午、端阳大集品端午、寻味民俗乐端午、乐游古镇享端午、文明润心过端午五大板块配套活动。
老匠人们倾囊相授,让裹粽技艺、龙舟雕刻等传统手艺得以薪火相传;社区将文艺惠民、公益帮扶、文明新风等文明实践注入端午活动中……“1+5”的活动架构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文化体验链。从市县联动的三十余场重点活动,到文明实践点的渗透,嘉兴端午的“安康”祝福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古戏台前的机器狗舞狮,利于AI技术“穿越”而来的历史名人。这种“文化+科技”的组合,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现场正在直播的网络主播直言:“太‘全面’了,这是一场没有围墙的文化盛宴。”
传统节日完成从“固态遗产”到“液态文化”的转化,嘉兴的探索揭示了传统节日“焕新”的深层逻辑:将文化基因植入现代生活场景中,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生态体系,才能让古老节日真正“活”起来。
暮色中的西南湖,龙舟披上霓虹幻化成流动的星河;子城的灯火亮起,勾勒出千年城墙的沧桑轮廓。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端午盛会中,嘉兴用十九年的探索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出可持续的文化再生能力。
采访手记:
传统节日“焕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让其持续散发魅力、吸引民众参与,成为亟待解答的文化命题。
文化内核的坚守,让创新免于沦为无根之木。传统节日的魅力根源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核,这是节日历经岁月仍能生生不息的关键。从纪念伍子胥忠义精神到祈福安康的集体愿景,嘉兴端午始终以文化根系创造场景。龙舟竞渡不只是体育竞技,更是“团结拼搏”精神的具象化;“端阳大集”不仅是消费场景,更是文化基因的可视化表达。这种对精神内核的精准把握,让节日活动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精神穿透力。
创新融合的智慧,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文化+民生”将节日还给人民,“文化+旅游”让古镇成为流动的文化容器,“文化+科技”扩大节日传播范围和体验。嘉兴的这类“文化+”融合,不止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在尊重节日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当古代端午场景与现实中的民俗活动相映成趣,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可触摸的文化温度。
民众参与的深度,决定了文化传承的厚度。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民众。从观看龙舟竞渡的热烈氛围到“端阳大集”上市民亲手制作香囊、参与民俗游戏的欢乐场景,都体现了民众的深度参与。民众从节日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他们在深刻理解节日文化同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形成了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传统节日的焕新,最终要实现其时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还应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作用。嘉兴的端午活动,将节日与关爱老人相结合,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文化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通过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统节日只有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新价值,才能真实“焕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