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文化创新 一场科技与文明的“双向奔赴”

潮新闻 记者 胡森铭2025-05-28 08:27全网传播量218
00:00
00:00
01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深圳举行,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02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提出,AIGC技术在艺术创作中能提质增效,尽管面临挑战,但未来可能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为艺术创作带来新机遇。
03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民分享,AI科技正将翻译工具变为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
04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分享案例,小红书利用科技实现了国际文化交互,语言翻译科技面对复杂多元的人类文明,跨文化交流翻译功能是一个美好开始。
05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敦煌已实现多项数字化保护成果,包括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图像拼接等,并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利用技术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科创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对文化与科技的深入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现场。

科技正在点亮文化发展新空间

当下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对于文化的影响日渐显著。文化各界都在关注以AI为代表的科技将如何改变文化的发展形态,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AIGC赋能艺术创作的思考》的演讲。

丁文华提到,当下AIGC模型在多模态理解、物理模拟、镜头运动、场景转换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已经能够在镜头、场景层面对视频内容创作起到辅助作用。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尽管AIGC发展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要各界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丁文华说。

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作《语言智能赋能文化传播》主题分享。

他提到,全球仅20%的人口使用英语,但互联网超过60%内容为英文。由于汉语语言结构复杂,翻译成本比较高,以汉语为媒介的中国文化在全球传播中存在壁垒。

在AI科技发展之下,汉语言传播已经从“翻译是否准确”转变到“能否触达文化意蕴”。“AI科技的发展正将翻译工具变成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它不仅是理解中国的钥匙,更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的基石。我们期待在技术持续演进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中国声音,以更自然、更准确、更有情感的方式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张民表示。

乘科技东风,文化“破圈”走向世界

科技对于文化的传播促进在2025年已经有了真实案例。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带来了《跨越语言的巴别塔:小红书翻译如何用科技重塑文化对话》主题演讲,分享了在2025年小红书在社交媒体上的国际文化传播案心得。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用户的阿姆哈拉语,被小红书精准翻译,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用户和文化真正实现了文明的交互。”汤维维回顾道,语言翻译科技面对的是语言背后复杂多元的人类文明——既有历史悠久的阿姆哈拉语,也有不断变化的网络热梗;既需理解“内卷”所蕴含的社会情绪,也要准确传达“YYDS”中年轻人的情感表达。

汤维维表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功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属于把科技与人文洞察相结合的创新者。

在科技东风中,中国的文化宝库敦煌已然在“破圈”的路上越走越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分享了敦煌的科技成果,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数字化保护成果斐然。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实现了105尊彩塑、1座木构建筑、73个石刻、33通石碑的三维重建,完成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三维激光扫描、16处省内外大遗址三维重建,以及42388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工作。

敦煌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复项目中,实现了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首次国际输出。苏伯民表示,目前,我们推出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对于敦煌实现的文化发展成果,来自杭州的灵伴科技集团副总裁宓群深感认同。宓群告诉潮新闻记者,之所以今天科技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是因为我们的科技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过去,不少博物馆想做一个3D的内容,但往往因为个性化定制需要复杂代码,实现成本太高成为阻碍。现在随着AI技术的发展,在AI平台加持下,多媒体呈现文物和文化遗产可以快速低成本复制,让博物馆等文化类产品可以实现更快、更低成本推广。

技术重构是AI与人的相互赋能

在AI技术对于文化生产和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在关注AI是否会替代人类的议题,对此在论坛上各位大咖均给出了AI与人相互赋能,AI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共识。

丁文华指出,虽然现在AIGC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扮演提高效率的角色,但是人类有非常自主的艺术价值观,依靠艺术的理论、叙述方法,来增强人类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效果。这也是AI还缺乏的地方。

“它的原始创造力我不能说没有,它确实能够创造出一些东西,但它的认知力、约束力到底应该怎么做?如何科学管理和有序引导?”丁文华认为,尽管AIGC发展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要各界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蓁蓁在论坛上表示,大家都在关注AI赋能提高效率,其实更需要关注人如何“反向赋能AI”。

面对AI对传统内容生产的冲击,叶蓁蓁提到,最为担忧的是30人的AI团队可以凭借对AI的熟练运用,在内容产量、质量和综合影响力上超越拥有3000人的人民网团队。他指出,当人们更多探讨用AI赋能生产,更关注如何反向赋能AI。

即如何通过调整流程、组织架构和业态等方式,让3000多人的团队乃至更广泛的UGC用户创造的内容,打造出更加强大的AI系统,而非单纯消耗AI能力。叶蓁蓁表示:“只有打造出真正好用、强大的垂直领域AI应用,才能凭借这一利器,真正树立在AI时代的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在文博会生成专属你的生日报!浙报集团开启AI赋能新赛道
01:38
“中国文化第一展”何以“吸睛”又“吸金”?
当浙江邂逅“中国文化第一展” 老技艺变身“新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