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李琳师生京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浙音上演

    潮新闻 通讯员 马学锋2025-05-28 02:23全网传播量222
    00:00
    00:00
    015月21日晚,浙江音乐学院举行“琳瑯芳华”李琳师生京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演绎26首民歌。
    02李琳,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执导者孙丽英通过剧情将京津冀民歌巧妙编织,展现三地文化交融,赋予传统民歌新生命力。
    03创作团队邀请“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赵义强讲述故事,还原劳动号子场景,并请天津民歌指导赵振岭授课,体现“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承。
    04河北民歌指导单秀荣演唱经典歌曲,展现河北人民风貌。《捡棉花》描绘昌黎小女孩捡棉花的快乐场景,《小白菜》旋律哀婉,展现失去母亲的小女孩的痛苦。
    05浙江音乐学院助演《采茶舞曲》、《茉莉花》等江浙民歌,南北音乐交融,展现中国人共同的母语文化情感。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5月21日晚,“琳瑯芳华”——李琳师生京津冀民歌专场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为观众献上了26首京津冀及江浙民歌。

    李琳,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水平教师队伍青年拔尖人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曾先后师从于周双云教授、马淑明教授,金铁霖教授。

    音乐会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孙丽英执导。她认为,在中国民歌的浩渺海洋里,京津冀民歌宛如熠熠生辉的星座,承载着燕赵大地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它们或激昂高亢,或婉转悠扬,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三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质朴情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不少经典曲目渐渐被遗忘在岁月深处。为了让京津冀民歌重新焕发生机。

    孙丽英表示,作为导演,能以剧情为纽带,将20多首京津冀民歌巧妙编织,让这些来自燕赵大地、京畿内外、渤海之滨的天籁之音,在跌宕起伏的故事脉络中流淌。观众既能领略到民歌的优美动听、质朴醇厚,更能在一场演出中,感受京津冀三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见证传统民歌艺术的全新生命力。

    在学习老北京《修渠号子》这首歌的时候,创作团队还邀请到了“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老师讲述船工的故事,手把手带着大家还原劳动号子的真实场景。

    此外,创作团队还专门请天津民歌指导赵振岭教授为学生们授课。前辈艺术家如同扎根大地的常青树,把生活的酸甜苦辣酿成歌,将民族的精神气节读出韵,把“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承精神发挥到极致。

    河北是民歌大省,河北民歌充分展现了河北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担任河北民歌指导的是演唱过电影《归心似箭》插曲《雁南飞》和芭蕾舞《沂蒙颂》插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歌曲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

    《捡棉花》是一首有着浓郁地域特征的河北昌黎民歌,歌曲中大量虚词生动地描绘了两个小女孩在棉花田里活泼快乐地捡棉花的场景。

    还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故事情节传播很广,歌曲旋律哀婉,节奏缓慢,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失去妈妈的小女孩的痛苦无助。

    担任助演的浙江音乐学院也献上了两首江浙民歌《采茶舞曲》、《茉莉花》。

    这版《采茶舞曲》在独唱的基础上,以女声表演唱的形式演唱,描写风光绚丽的江南茶乡,采茶姑娘们忙着采茶时的欢乐情景,旋律活泼欢快,唱出采茶姑娘愉快劳动的热情场面。

    《茉莉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汉族民间小调,富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展现了淳朴优美的情感。女声小组唱巧妙地将江苏和江南两个版本的《茉莉花》以串烧的形式演唱,形成一首优美的作品。

    当京津冀民歌邂逅江南雅韵,当南北传统音乐在舞台上交融,观众们不难发现,虽然曲调(音韵)不同,方言不同,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根脉是一样的,对母语文化的情感也是一样的。

    在李琳看来,这样的一台音乐会,融汇了声乐、台词、形体、表演四门课,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舞台表演和演唱综合能力的考验。这24首京津冀民歌也是对课堂的一次检验。

    (蔡志伟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