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复旦成立时,只有8间讲堂,160多名学生、数十名教师。120年后,我们可以告慰前辈先贤:复旦已经有四个校区屹立沪滨、5.5万多名学生、1万多名教职工,综合实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正站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最前列,自信昂扬地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演讲(摄影:成钊)
5月27日,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上以《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为题发表了讲话。
这120年中,复旦为国家培养了近50万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金力认为,这是学校最大的贡献,也是最为自豪的成绩。
“这两个字多美”
在大会上,一些校友、学生、以及教师代表也分享了自己与复旦的点点滴滴。
教师代表、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于2000年到复旦读研究生。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时,他的回答是:“我说‘复旦’这两个字多美,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诗意融合。”
他强调,虽然自己是理科生,可常去文科图书馆阅览经典,也常聆听文科大儒的讲座,感受文理交融的魅力。
教师代表、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发表演讲
在发言中,彭慧胜讲述了当年跟随江明院士和陈道勇教授学习科研的经历。他表示,复旦始终秉持“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名家大师、行业精英。带着对复旦使命的深刻理解,他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未来期望带领团队致力于国际一流的研究,提出原创的科学概念,催生全新的科学领域;提出革命性的技术思想,引发产业变革,改变生活方式;解决社会公认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即使不能事事如愿以偿,那又何妨。至少你有一颗有趣的灵魂,一双自由的翅膀。在浮躁拥挤的世界里,带你的心去飞翔……”校友代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以原创歌词《共同的模样》作为特别发言,带领大家重温复旦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在他看来,所谓的复旦气质,就是既有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又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在追求卓越贡献社会的同时不忘生活情趣和完善自我。
校友代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发表演讲(潮新闻记者徐俊 摄,下同)
“这是每个复旦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比知识更深刻,比专业更长久,它定义了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而这个世界也因我们的存在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模样。”王长田说道。
他表示,自己一生以复旦学子为荣,希望努力以自己所能回报母校,成为一个卓越而有趣的人,不辜负母校对学子的期望。同时,他祝愿每个复旦的毕业生都拥有卓越的人生、有趣的灵魂,永远以复旦人之名,照亮彼此,照亮世界。
走向下一个十年 复旦何为?
金力指出,复旦第三个甲子的头十年,从120周年迈向130周年,恰好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高度契合,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
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的举办地正大集团体育馆
“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主要大国都把创新作为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大学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格局中的角色更加关键、作用也更加重要。我们对建校12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紧紧抓住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迈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他说道。
在金力看来,要成为创新型大学,不仅要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还要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们的使命,不能仅限于成果发表或为企业机构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在战略领域帮助国家地方和产业行业根本性地解决一片或一类问题,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和创新驱动能力。”他说道。
金力强调,创新要以自主为根基、坚持“学术独立”,但一定是开放交流的结果。复旦是中国的复旦,也是世界的复旦。关起门来搞创新,搞不出真正的创新。创新型大学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引领未来。
大会现场的校旗传递仪式
“复旦将始终致力于做好两件事:一是扎根本土,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二是融通中外,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对真理的接力和超越,丰富‘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定义坐标、开辟新域,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他说道。
而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则是创新最大的阻碍和挑战。对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价值也越大。
金力认为,创新型大学应该没有“围墙”,更像一块磁铁,把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会的有形边界,组成并蓄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更需要打破的是高校内部的无形边界,包括传统的知识边界、学科边界、院系边界、机构边界以及人的观念边界。
复旦大学组织了多次支教活动。在一次宁夏王民中学支教的活动中,作曲家李正帆被孩子们的纯真质朴和支教老师的故事打动,他写下了《宁夏》这首歌,由梁静茹演唱后被大众所知。
“当前,复旦正在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希望用5到10年时间,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统重塑办学模式和办学形态。”金力说道。
他表示,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滞后的课堂传授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创新型大学就要打破这种“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培养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回归‘人的主体性’——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这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金力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