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户外运动绘就夏日健康风景线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戚罗燕 见习记者 毛锐 文 贺陶 摄2025-05-27 12:18全网传播量144
    00:00
    00:00
    01上虞户外运动热潮席卷全城,跑步、骑车、爬山成热门活动。
    02“虞越”跑团从零到百余人,成员通过跑步强身健体、结交同好,跑步成为生活态度传递。
    03夜骑与早骑风潮兴起,骑行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健康生活新方式,反映年轻人对自然疗愈需求提升。
    04登山者跨越冰川遗迹,完成壮阔探险,登山不仅是运动,更是心灵修行,推动户外经济发展,线上登山装备浏览量超1亿次。
    05“山系青年”群体壮大,用脚步书写新时代户外叙事,强调亲历大好河山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初夏的上虞,青山叠翠,碧水潺潺,户外运动热潮如燎原之火席卷全城——跑步、骑车、爬山的身影刷屏网络。无论是晨曦微露时的奔跑身影,还是夜幕降临后的骑行队伍,抑或是山巅之上的攀岩挑战,用脚步丈量虞山舜水的土地,用汗水感受“青春之城”的律动,共同绘就了一幅活力四射的夏日健康风景线。

    跑团“燎原”:用脚步丈量城市之美

    城市尚未苏醒,晨雾氤氲的皂李湖畔已迎来一群“追光者”。清晨5点,“虞越”跑团江南一品小分队的成员踏着露水集结,在粼粼波光与薄雾交织的湖畔轻盈起跑,用节奏唤醒沉睡的黎明,静候一场与朝霞的邂逅。

    “一边跑步一边看日出、赏湖景,这样的晨间仪式足够‘治愈’!”成员小夏笑道。这支队伍将跑步视为生活的“解压阀”,在步履中追逐“风与自由”,串联起城市的静谧与生机。“今天不拼速度,只跟着感觉跑,让风带走疲惫。”一位跑者说。天边泛起金边时,众人停下脚步,举起手机定格画面——跃动的身影与朝霞相映,化作清晨最灵动的剪影。

    “追光者”的背后,是本地民间跑团“虞越”的蓬勃生长。从零起步到百余人规模,成员们头戴印有徽标的蓝色帽子,身着统一紫色团服,将“一江两岸”纳入“奔跑地图”,成为街头独特的流动风景。

    团长“蓝盾卫士”是坚持跑步多年的资深爱好者。他与几位跑友萌生了组团的初衷:“希望搭建平台,让更多人通过跑步强身健体、结交同好。”如今,这一愿景已演变为全民健身浪潮:每日群内“打卡”接龙不断,相约聚跑场场爆满,马拉松组团参赛更点燃热情。

    在这里,跑步不仅是健身,更是生活态度的传递。成员“胖成球”坦言,加入后仿佛打开新世界:有退休后日跑10公里的“硬核大爷”,有带娃健身两不误的“辣妈”,还有通过科学训练减重30斤的上班族。通过群内技术分享,她修正了脚跟先着地的错误姿势,养成“不跑不尽兴”的习惯。

    “我们想证明,跑步可以既专业又有趣。”“蓝盾卫士”透露,团队正规划“环湖挑战赛”“夜光主题跑”等创意路线,助推全民健身热潮,让跑友能“愉悦”跑步,“逾越”跑步。

    骑行“破圈”:以轮迹绘制活力画卷

    随着初夏高温持续,避开烈日、追逐清凉的“夜骑”与“早骑”风潮在“青春之城”悄然兴起。夜幕降临时,湿地公园牌坊下逐渐聚集起骑行人群,公路车、山地车与便携折叠车一字排开,健身爱好者、通勤族与骑行发烧友在此汇成独特风景。

    傍晚7点,35岁的周先生换上骑行装备,与两三好友开启夜骑。“6年前买车时周围几乎没人骑车,如今朋友圈里夜骑打卡的人越来越多。”他每周骑行三四次,单周里程超110公里,“夜骑既能健身,也能感受城市夜晚的清凉”。骑行队伍中,有装备专业的爱好者,也有以车代步的上班族,还有亲子家庭结伴而行,车铃声与笑语声交织于晚风中。

    凌晨2点,资深骑行爱好者“泽泽”带领近百人的“快乐骑行群”成员从信义广场出发,前往岭南东澄迎接日出。“日出的江面像加了滤镜,在网红桥上随手一拍就是大片。”作为群主,“泽泽”时常组织特色活动:傍晚从湿地公园骑行至皂李湖,或在周末挑战50公里路线,穿越绿荫环绕的石井水库。“骑行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了健康生活和旅行的新方式。”他感慨道。

    骑行爱好者小王认为,骑行是“对自然的探索、对微风的追逐,也是对忙碌生活的短暂抽离”。当晨光染红江面,或晚风拂过街头,车轮上的身影正以不同节奏诠释城市活力。

    这一现象深刻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自然疗愈需求的提升。自然既是挑战自我的竞技场,也是抚慰心灵的疗愈所。相关人士指出,唯有将个性表达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才能让户外运动发展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每一次出发都充满期待,每一次归来都平安顺遂。

    一路骑行一路景。从湿地公园到城市街巷,从暮色至破晓,这股骑行风潮正从少数人的“潮运动”逐渐演变为“常运动”,走向大众、健康发展之路,成为“青春之城”夏日里一抹跃动的剪影。

    攀山“野趣”:借攀登对话自然之韵

    清晨的覆卮山雾气氤氲,登山者穿过青石板铺就的百年古村,沿落英缤纷的山径而上,跨越国内罕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万年石浪。从梯田埂道的农耕文明掠影,到溪谷石径的野趣横生,再到竹林野径的幽深静谧,这条登山线路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串联。“这里既有千年梯田的壮阔,又有石浪攀爬的刺激,像在自然博物馆里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刚完成挑战的“00后”登山者小王兴奋地说。

    “过程中可能会因疲惫而想放弃,但坚持到山顶后,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这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也是一种提升。”33岁的资深登山爱好者朱先生爬完陈溪乡刀枪岩感慨道,登山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他身着白色速干衣,脚蹬专业越野跑鞋,在陡峭山路上矫健前行。在他看来,登山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更是心灵的修行。

    而陈女士则赋予登山别样意义,将其视为家庭情感沟通的“充电桩”。她热衷于探寻小众登山路线,在旅途中收集落叶、用画笔记录美景,还会在山顶支起帐篷与家人共演节目。一路攀登,一路畅聊,她们尽情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登山让我们身体更健康,还能拉近亲子关系。”陈女士分享道。

    随着“山系青年”群体不断壮大,其对户外经济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数据显示,线上登山装备浏览量已超1亿次,相关营业额突破3000亿元。记者走访多家户外运动装备店发现,除传统登山装备热销外,兼具功能性与时尚感的“山系”穿搭同样备受年轻人追捧。

    从征服山峰到对话心灵,从强健体魄到重构社交,“山系青年”用脚步书写着新时代的户外叙事。正如网友所言:“不趁年轻亲历大好河山,难道要等老了对着朋友圈点赞?”在这幅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画卷中,每个人都在攀登属于自己的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