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笔改枪”?这种“创意手工”不要也罢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毅人2025-05-27 09:25全网传播量1550
    00:00
    00:00
    01“笔改枪”视频在网络平台流行,但隐藏风险,这类视频扭曲科学知识,变为服务“暴力”的工具,缺乏标准的实验步骤和风险提示,导致青少年易受伤。
    02央视网报道显示,有学生因“笔枪”受伤,甚至射穿眼角膜,表明“笔枪”具有较高杀伤力,青少年分辨能力不足,易模仿导致伤害。
    03“笔枪”风潮兴起,暴露出部分平台审核机制缺陷,算法推荐只关注用户停留时长和点击率,不对内容社会影响进行评估,部分平台还通过标签对危险内容进行“无害化包装”。
    04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下架危险改装教程,对违规账号采取措施,治理“笔枪”乱象。
    05除平台治理外,学校与家庭也应加强安全教育,通过科学实验等课程满足孩子探索欲,社会应提供更多安全有趣的创意空间与活动,吸引孩子参与。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一支中性笔,经过拆解重组后变成微型发射装置——“笔枪”。这类视频最近在网络平台上火了,因实验成本廉价,不少青少年跟风模仿。乍看这是一次展现动手能力的创作,但其实隐藏了不少风险。

    “笔改枪”视频算不上真正的科普实验视频。“科普”的本质是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笔改枪”视频看似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比如,弹簧弹性势能、物线轨迹等物理原理,但这些知识被人为利用、加工,扭曲成了服务“暴力”的工具。比如,弹性势能变成“子弹”蓄能参数、抛物线变成“子弹”发射轨迹。这种选择性的知识输出,早已让科学知识变味,也容易让青少年分不清“破坏性实验”和“科学实验”。这样的知识“科普”并不具有启蒙意义,这样的动手实践不要也罢。

    标准的实验步骤包括“目的、方法、验证、反思”,缺一不可。但翻阅大量“笔改枪”视频,无一例外都只提供实践“方法”,对实验目的、意义以及后果避而不谈。实际上,“笔枪”具有较高的杀伤力。根据央视网等相关媒体报道,有学生的手掌被同学“笔枪”插入,造成伤害;甚至有男生自制“笔枪”,不小心射穿了自己的眼角膜……青少年的分辨能力并不强,他们只觉得能复刻视频就很牛,在没有“风险提示”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受伤或损害他人。所以,这类只有“方法”的实验显然不负责任。

    “笔枪”风潮的兴起,也暴露出部分平台审核机制的缺陷。一些短视频算法推荐只计算用户停留时长,却不评估内容的社会影响;只优化点击率,却不区分知识传递与暴力诱导。更隐蔽的是,某些平台通过“动手能力”“创意实验”等标签对危险内容进行了“无害化包装”,成了潜在的“帮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制作、发布含有宣扬暴力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防范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治理“笔枪”乱象,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精准识别并下架危险改装教程,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或封禁措施。

    其实在“笔枪”风波出现之前,类似的“牙签弩”也曾在校园里风靡一时。因此,治理“笔枪”等奇葩玩法,除了平台要严守审核底线,学校与家庭也应加强安全教育,通过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课程和活动,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此外,社会亦应提供更多安全、有趣的创意空间与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法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