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内,第十二届“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系列活动首次聚焦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活动汇聚了中英两国学者、文化机构代表及青年学子,共同探讨鲁迅与狄更斯的思想共鸣与当代价值。
鲁迅长孙周令飞和狄更斯第五代后裔露辛达·霍克斯利在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畔。“雾都孤儿与闰土的聚会”周令飞在“大师对话”留言簿写道。
文学双峰:以笔为剑 照见人性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在致辞中指出,鲁迅与狄更斯虽处不同时空,却都以笔为剑,直面社会现实。鲁迅以《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解剖国民性,狄更斯则以《双城记》《雾都孤儿》透视工业革命下的社会裂痕。“两位大师的作品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公平与正义的永恒追求。”英国伦敦市政厅议员阿里·曼苏尔强调,鲁迅与狄更斯的作品具有超越国界的力量。“在全球化时代,文学能穿透地理隔阂,让不同文明在阅读中相拥。”他特别提到,狄更斯笔下伦敦的雾霭与鲁迅笔下江南的烟雨,恰似文化对话的隐喻。
学术对话:从人性洞察到社会批判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对比两位作家的人性书写:“狄更斯从道德维度审视人性善恶,鲁迅则以国民性批判揭示群体痼疾。这种差异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人性的复杂。”狄更斯博物馆馆长弗兰克·库比奇博士指出:“狄更斯不仅是小说家,更是公共卫生改革者。他通过《艰难时世》推动工厂法修订,这种‘文学介入现实’的精神,与鲁迅以《药》唤醒民族自省异曲同工。”鲁迅研究专家曹振华教授从文献互证角度揭示思想传承:“鲁迅日记中提及阅读狄更斯,其《孔乙己》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受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密考伯先生形象的影响。这种跨文化接受,证明伟大文学具有超越国界的感染力。”
文化使者:从家族传承到青年接力
狄更斯第五代后裔露辛达·霍克斯利分享家族故事.她表示,希望通过研究与著作,延续狄更斯家族对文化交流的推动,深化中英文学艺术的互鉴共鸣。绍兴文理学院古大勇教授指出,鲁迅与狄更斯有许多精神“遇合”之处。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和创伤体验;他们都是伟大的“热者”,对底层和弱势群体保持同情关怀的伟大“人道主义者”;他们同时又是伟大的“冷者”,即他们作品直面现实、冷峻犀利的批判性内容与冷静客观的讽刺手法的运用。英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毕丽俊以22年文化推广经历现身说法:“在伦敦举办中国舞蹈晚会时,观众眼里的好奇与惊叹,与今日聆听大师对话的学子何其相似。文学与艺术,始终是打破文化隔阂的钥匙。”
艺术交融:从经典选段到青春之声
活动在音乐与诗歌中达到高潮。英国音乐家乔姬·莫特拉姆演唱《雾都孤儿》选段《Who Will Buy》,绍兴文理学院学子则以原创歌曲《我们一起飞》回应。这种跨越语言的艺术对话,恰似活动主题的生动注脚。
作为鲁迅曾任校长的学府,绍兴文理学院持续深耕鲁迅研究。该校鲁迅人文学院院长李圣华介绍,自2014年起,学校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鲁迅与世界文豪的“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先后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等12位文学巨匠展开跨时空对话。“从雨果到狄更斯,我们试图构建世界文学的坐标系,让鲁迅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