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吴兴风帆满劲,生机盎然。
5月20日,湖州市吴兴区教科人融合发展对接会暨湖州师范学院“首届科技活动月”开幕式在湖州师范学院大会堂举行,以“全国科技者工作日”和“520湖州人才日”为契机,展示吴兴在教科人一体化改革领域的有益探索。
2025年湖州市吴兴区教科人融合发展对接会暨湖州师范学院“首届科技活动月”开幕式举行(图片由吴兴区委组织部提供)
作为湖州的主城区,近年来,吴兴不断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迭代升级人才服务政策,持续打造新青年城市,全面打响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双城记”。
当下,城市的发展脉搏与人才的创新活力同频共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广阔图景下,太湖南岸的吴兴,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梦想,礼遇英才。
吴兴俯瞰图 何伟卫 摄
大抓项目
迸发经济发展澎湃活力
去年11月,在第七届湖州吴兴全球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的巅峰对决中,普莱格诺传感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凭借其卓越的创新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海内外254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大会特等奖,也是吴兴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今年1月,这家致力于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传感检测系统的企业,正式落户吴兴。
普莱格诺传感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图片由吴兴高新区提供)
从大赛获奖到正式落地仅2个月,这正是“签约即投产”的吴兴速度。“我们看中的不仅是吴兴的产业基础,更是这里‘说到做到’的政策执行力。”普莱格诺相关负责人表示。
普莱格诺的落地,是吴兴区“双招双引”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生动注脚。据统计,2024年,吴兴区已成功招引落地人才项目41个,同比增长10.8%。今年一季度,吴兴共招引落地人才科技项目13个,同比增长62.5%。
“双招双引”强劲势头,不仅仅是人才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是吴兴一以贯之的不变坚守。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建设者挥洒汗水……眼下,走进吴兴区各大项目现场和生产车间,一幅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迸发出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在“大抓项目”的热潮下,八里店镇组建制造业、人才科技、文旅、农业、服务业、房地产等六大攻坚组,发动全员全域参与,真正做到招引推进两手抓,助力项目加速跑。乘着沪苏湖高铁通车的东风,该镇因地制宜构建“北新城、中精工、南农旅”的发展格局。北部新城区块打造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时尚业态,湖州国际红土网球中心已正式启用,矿坑运动乐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部工业区板块打造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引进了精智、鹿野高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半导体产业园、东茂科技园正在加快建设,纳载、飞剑等重点产能提升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南部农旅板块,聚焦乡村旅游谋划了“一核两翼”布局,打造云栖桃源、麋鹿乐园等一批特点鲜明的网红打卡地,全力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湖州国际红土网球中心 何伟卫 摄
当然,项目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更如一场接力赛,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再到竣工投产,需一棒接着一棒跑。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之下,吴兴打通发改、经信、商务、自规等部门,以“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的工作作风推动项目建设,确保更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青年力量
激活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在吴兴高新区浙江杰青生物科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浙江杰青生物首席科学家俞佳虹正带领团队研发新的产品。这位浙江籍科学家,带领团队辗转考察苏州、扬州等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后,最终被吴兴高新区的“磁极效应”深深吸引。
“从招商分局全程跟进项目落地,到高新区管委会定期走访解决难题,再到吴兴区人社局量身定制人才政策,这里的营商环境,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服务细节中。”俞佳虹坦言,高新区打造的“创业者生态圈”让企业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功由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吴兴高新区通过“产业+人才”“园区+基金”“股东+房东”“金融+债权”的全产业链导入模式,精准招商。2024年,吴兴高新区到岗高层次创新人才7个,居吴兴区第一;新引进E类及以上创业项目19个。
“青年人才最宝贵的是敢想敢闯的锐气。”高新区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为此,高新区深化人才机制改革,精准供给人才服务,寻找小切口探索破题,以政策快兑立享为核心,擦亮“才聚高新”人才服务品牌。同时,完善健全人才企业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加强走访服务和调查研究,并设立健全园区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人才培训或沙龙活动,提升人才互动交流。
青年的力量同样在泥土里扎根生长。2018年,沈钻专毕业后毅然回到织里镇伍浦村,创立了湖州伟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园区规模已扩展到498亩,年产值达到1300万元,企业先后荣获“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等荣誉。
但沈钻专的抱负不止于此。为助力农户增收,他成立湖州农汇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目前,每年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优质果蔬订单800吨,带动规模种植主体80余户,带领周边2000余户致富增收。“技术只有共享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带着乡亲们增收致富,我感到十分有成就感。”沈钻专说。
沈钻专为农户培训种植技术(图片由吴兴区委组织部提供)
从田野到山间,青年力量正点亮乡村千面精彩。2019年,汪颖毅然放弃大城市高薪金融工作,回到妙西镇龙山村创办了妙溪民宿,开业至今营业额破千万元,成功获评全市首家国家甲级民宿、浙江省白金宿。在经营好民宿的同时,她更是不忘带领周边村民共奔富裕路。她领办“龙山民宿二期”文旅兴村共富项目,创新推出“村集体投资入股+村民闲置宅基地出租+团队运营”三方合作模式,成立创业实践基地,引入专业化培训团队,因地制宜指导打造25家精品民宿,提供灵活就业岗位惠及周边村民3000余人次,帮助村里部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同时,她充分发挥“头雁”示范带动作用,吸引21人创客团队入乡开发鹭咖啡、wolf营地、猫叔花园等24个文旅项目,形成具有属地IP的乡村文旅产业集群,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时代不会辜负奋斗。从实验室里的微光,到田间地头的稻浪,如今,吴兴青年人才正用多元的方式定义着“成功”。他们或许选择不同赛道,却同样秉持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锐气;他们或许面临不同挑战,却同样展现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
生态优化
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
来潞村喝一杯咖啡,品味古朴乡韵,感受岁月静好;到西塞山一游,逛逛长颈鹿庄园,漫步古道看诗意山水……吴兴,这里既有千年文化的沉淀,又有现代时尚的活力。如今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这座城市已经成了长三角游客周末热门打卡地。
近年来,吴兴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全力打造“新青年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建设,推出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升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吴兴安居乐业。
位于吴兴区月河街道的湖州双创中心产业园,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园区致力于推动文创与科创深度融合,服务领域广泛覆盖文化产业、电子商务、数字产业等创新前沿。为全面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不仅提供优质的物理空间,更围绕青创项目的引进和人才培养,构建了一套细致入微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涵盖信息发布、创业指导、管理培训、人才招聘、项目申报以及金融扶持等关键环节。
地处湖东街道的东城创业园,园区面积3800平方米,是一个集创业孵化、专业培训、思维碰撞与政策咨询等多元化业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园区主要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们提供经济实惠的办公空间,量身打造从创业辅导到公司注册、从团队建设到大咖经验分享、从投融资支持到市场拓展等“一站式”服务。
比物理空间更打动人心的,是吴兴精心编织的“服务生态网”。聚焦人才创业企业在市场、融资和技术等方面的高频需求,吴兴升级“人才会客厅2.0”,变“办结一件事”为“办好一类事”,助力初创期企业降本增效。去年以来,已举办新型人才会客厅36场,为116家人才企业提供支持举措156项。
针对金洲工业科技年产100万吨清洁能源及装备用精密管未来工厂项目开工难问题,吴兴区经信局联合八里店镇、区自规分局、区城投集团等多家单位,主动靠前研究,共同做好项目策划,着力争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保障顺利开工。“一直以来,我们聚焦‘做企业贴心人’,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己任,围着企业转,盯着项目干,精准高效落实各类高质量发展政策及降本减负政策。”吴兴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民生保障方面,吴兴的“人才无忧”工程同样细致入微。吴兴区健全人才安居体系,统筹推进人才房、人才驿站、人才社区建设,覆盖人才短期住宿、中期租房、长期定居多元需求,同步提供人才子女就学保障、新青年人才消费券派送等“增值式”服务。去年以来,已为5500余名人才提供安居服务。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吴兴,这座既有文化厚度又富有时代锐度的江南之城,正以“新青年”的姿态迎接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