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两会“局长通道”开启 都聊了哪些焦点话题

潮新闻 记者 沈琳 编辑 李如 王佳 严东2025-05-22 03:36全网传播量2.9万
00:00
00:00

5月22日上午,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局长通道”开启。杭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集中亮相,6位局长(主任)走上“通道”,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大家关心的相关问题,接受媒体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楼建忠:

去年一年,杭州的投资呈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连续三年杭州的投资总量超过了八千亿,二是杭州的投资总量持续在全省排名第一,三是杭州的投资总量在全国GDP前十强的城市当中位列第七。

今天姚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响投资杭州的品牌。在这么大体量的基础上该如何推进、如何持续抓好杭州的投资工作,我们设想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优化结构,让项目更精准地瞄准未来。我们以往的投资,在这样的体量当中,更关注的是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铁路、机场、高铁。在今年的投资过程当中,我们除了继续要关注这些基础设施之外,还要更加关注产业项目,要做到三个优先:产业项目优先、新质生产力优先、战略方向优先。我们今年在省里的千项万亿项目当中,杭州市的项目中有三分之一的项目是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我们也很希望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能够厚植杭州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土壤。

第二,出好实招,让项目更快速地落地见效。抓投资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落实。项目不应该是墙上的蓝图,更应该是落地的实景。围绕着项目的落地,今年最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方面,用好制度。杭州市人民政府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于今年1月1日实施,我们要利用好这次条例实施的切机,谋划好、推动好、落实好一批重大项目,让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每一个项目都发挥更大的效应,让在台的项目快落地,让落地的项目快建设,让建设的项目快竣工,让竣工的项目快投产。第二个方面,利用好杭州数字治理的特点,利用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实时掌控好重大项目的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协调、及时解决,以助推项目快速落地。

第三,要加强保障,让项目能够健康的茁壮成长。项目要落地就要做好保障,主要是各类要素的保障,比如钱、资金。我们将持续地、积极地争取中央的“两重”资金、中央的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同时,我们在用地用能等指标上,要力争今年的用能指标、用地指标百分之八十倾向于民间的投资,希望民间的钱更多的投资到杭州的大地上来。

总之,抓投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我们也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叠加国家的各类政策,今天杭州的投资一定会成为明天杭州发展的动力,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楼秀华:

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是国务院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近年来,杭州一直坚持“向新而行”,现象级新锐科技企业不断涌现,DeepSeek引起全球关注。杭州已经拥有了全省8成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成的省实验室,6成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连续3年排名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连续4年获得了创新鼎;全市R&D投入强度达到3.92%,居全国第6位。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杭州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134X”工作体系,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3个目标,重点答好三道题目:

一是答好必答题,全力以赴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我们将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刚性地落实好“三个15%”的政策,写好教科人一体化的大文章,提升整体效能。全年力争实现R&D投入强度超过4%,新增国高企2000家以上。

二是答好基础题,久久为功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我们将以高能级平台为抓手,建好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抓好基础研究,全力争创“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和第三个国家高新区。

三是答好抢答题,精准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将以首选地建设为抓手,打通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两个环节”、做强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两个载体”、建好杭州转移转化和杭港创新孵化“两个中心”,今年力争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两项总和超过9000亿元。

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让大抓创新、大兴科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杭州奋进的最强音。

杭州市商务局局长王永芳:

吃住行游购娱,事事都关消费。今年1-4月,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市消费势头强劲,实现以旧换新资金总量、核销速度、兑付进度、社零总量四个全省第一,以及社零增速全省第二。今年,我们将推出“六个一”消费新举措,持续实现、保持良好的势头。

打造一个消费品牌。推出“杭32条”真金白银提振消费政策举措,举办第四届数贸会、第27届西博会和CP31动漫展等重点知名展会,开展西博消费季、味美浙江·食在杭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赛会之城·购物天堂”城市消费品牌。

加力一轮焕新消费。鼓励更多的杭州本土制造企业积极参与以旧换新,实现参与企业家数量、商品品类、补贴资金均比上年倍增;全市全年争取以旧换新补贴资金超百亿元,持续保持资金总量、核销速度、兑付进度全省第一,实现消费者、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争创一批消费试点。用好全国首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3亿元国补资金。今年我们将继续全力争取新消费品牌、零售业创新、二手商品、汽车流通等四个国家消费试点,不断提升杭州城市消费能级。

升级一张消费E卡。去年杭州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52996元,位列全国城市第一。去年全国首创的杭城消费礼遇卡一上线,用户就超28万,消费额超5300万元。今年我们将优选更多科技新品、外贸优品、民族潮品和品牌商店入驻“线上商城”,推出更多的优惠折扣,推广“碰一下”无感支付,实现“E卡在手、嗨购全城”。

推出一档消费栏目。今年4月起,在杭州电视台黄金时段推出“消费之夜”栏目,数字人杭晓菲走街串巷深挖杭城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推出“我在杭城过五一”“跟着首店逛杭州”“打卡米其林享美食”等主题,不断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体验。

推广一项入境消费。把握国家大力发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契机,布局百个网点,优选千款臻品,引聚百万宾客,年增亿级消费,实现今年入境消费额比上年翻三番,三年再翻番,打造“优享‘即买即退’全国第一城”,打响“赛会之城·购物天堂”杭城消费品牌。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楼倻捷:

去年以来,大家都关注到杭州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演唱会和演艺经济异常火爆。2024年度杭州举办演唱会、音乐节共154场,票房收入超20亿元。无论是演唱会举办数量,还是观众人次、票房收入,都同比增长了400%多。杭州的演艺经济也跻身全国前三强。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蝶变?我认为有两个得益于:

第一是得益于杭州拥有一流的场馆设施,因为在亚运会之后,杭州的城市能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是得益于杭州一流的营商环境,开明包容的执政理念,很自然地就吸引了国际、国内知名艺人把杭州作为举办演唱会的首选地,以及很多国际顶级艺术家到杭州来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同时,我们融合历史文化名城和数字经济之城两张金名片,在全国率先开辟数字文旅产业新赛道。比如,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首个文旅智能体“杭小忆”,还有“轻松游”行李改革一件事。游客完全可以解放双手,去游览杭城。这项举措从去年5月推出以来,已经有18万人次体验了这样的服务,有108家酒店加入了“轻松游”的计划。

今年的文旅工作,我认为有几个关键词,就是抓改革、推项目、促消费、国际化、惠民生。

具体来说,我们要以深化文旅深度融合改革为总牵引,做到三个聚焦。

第一是要聚焦“文旅+百业”,把科文旅融合发展和推动“演赛展商旅”融合发展作为有杭州辨识度的优势赛道。

在科文旅融合方面,紧抓《黑神话:悟空》和“科技六小龙”出圈机遇,把杭州的科创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文旅发展的优势。同时,要推动国产动漫、杭产游戏IP的落地转化,打造更多的沉浸式、交互式数字文旅产品,争取能打造出杭州科创版、中国版的迪士尼。

要推进“演赛展商旅”的融合发展,继续加大国际顶级演唱会的引进力度,打造歌迷友好的“知音之城”。

第二是要聚焦大项目。依托良渚文化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和“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游线的开发,继续加大大项目的谋划、培育、招引、建设力度,力争2025年度重大文旅项目投资超百亿元。

第三是要聚焦国际化。围绕外国游客在杭州的出行、支付、入住酒店和退税,推出更多入境游便利化举措,紧紧抓住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良渚论坛”等在杭举办的机遇,在家门口做好多种形式的国际宣推工作。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马利阳: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希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过去一年,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市区PM2.5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3.2%,市控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无废指数”全省第一。杭州市连续8年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9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评价88.5分,排名创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与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密不可分。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杭州作为重要的萌发地之一,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积极争创全国首批“美丽中国先行区”,力争率先成为美丽城市建设的示范标杆。重点聚焦三个方面:

一是持之以恒守蓝天。蓝天白云是老百姓对生态环境最朴素的期盼。今年我们计划实施960个减排项目,淘汰高排放柴油货车5500辆,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不断强化扬尘精细化管控,力争市区PM2.5浓度持续改善。同时,认真回应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探索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的综合治理机制,新建120个“宁静小区”,打造“人间烟火气”下的和谐、安宁环境。

二是全力以赴保碧水。杭州因水而兴、也因水而美。我们将全域开展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打造50个“清洁排口”乡镇,实现排污口全链条闭环管理。全力守护千岛湖一湖秀水,谋划新一轮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推进杭黄流域合作共保,让市民喝上干净的放心水。聚焦西湖、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深化美丽河湖建设,高水平展现“诗画江南·碧水钱塘”的生态画卷。

三是寸土必争护净土。“无废城市”建设是杭州的一大特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我们将深入推进,力争累计创建“无废细胞”3100个、“无废集团”12个、“无废商圈”5个,让“无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加大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确保不让一块污染地块流入市场,让百姓居住更安心。

这次大会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期待的亮点,将审议《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对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我们将按照《条例》的要求抓好落实,也期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共同擦亮“生态文明之都”这张金名片。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陈伟民:

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是新时代赋予杭州的光荣使命。

对杭州来说,要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这“三大差距”,重点、难点、关键点在西部山区,在农村农民。

从这几年“三农”工作的实际来看,农村要改变面貌,农民要增收致富,最基础、最有效的还是要靠产业。这个产业,就是乡村富民产业。

因此,我们将把乡村富民产业作为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基础来抓,至少要实现两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稳产保供。杭州是超大城市,1200多万杭州人的吃饭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让市民朋友的米袋子、菜篮子数量有保障、品种更多样。

第二个目标,提质增效。杭州的乡村产业,还处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让农民增收入、让农村增活力。

围绕这两个目标,我们打算从五个方面来做强乡村富民产业:

第一,做强设施农业。我们将新建改建一批设施大棚和设施养殖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大棚里种的瓜果蔬菜、围栏里养的畜禽水产,产量更高、品质更好。

第二,做强智慧农业。我们将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渔场、智慧牧场,让先进的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农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三,做强特色农业。我们将加快实施乡村土特产“一链百亿、十链百亿、百链百亿”计划,培育壮大一批杭州土特产的全产业链,打响农产品的本土品牌。

第四,做强生态农业。我们将推广一批绿色低碳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农村的绿色转型。

第五,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我们将建设一批现代农事服务中心,为农民朋友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总之,我们坚决贯彻杭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为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贡献更多的“三农”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