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平致富路!海宁农技达人剪好“黄金果”

潮新闻 共享联盟·嘉兴 张应隆 闻心玥 通讯员 张毅 徐艳2025-05-19 22:05全网传播量203
00:00
00:00
01沈建利自学槜李种植技术,20多年来带动双丰村成为“槜李村”,年产量30万公斤,年产值4800万余元,年平均每户增收2.6万余元。
02沈建利尝试“林下养殖”模式,养殖宫廷黄鸡,虽然初期遭遇销售困境,但最终凭借过硬品质成功打开销路。
03沈建利敏锐感知市场变化,转向线上销售,掌握数字化营销技能,成立“泥土香”农产品网站平台,累计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
04沈建利作为人大代表,为“三农”领域发声,提出多项高质量议案建议,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05沈建利开设“姐妹学堂”,传授种植技术,雇用50岁以上农村妇女解决就业难题,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带头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晨光熹微,海宁市袁花镇双丰村的槜李园里,枝叶间一颗颗即将成熟的果子沐浴着朝露。沈建利俯身蹲下,指尖轻抚过槜李树的枝丫,眼神里满是专注:“剪枝得像绣花一样精细,养分都在主枝里,剪对了,果子的甜香才够醇厚。”沈建利这一手“自学成才”的种植技术,为这“黄金果”剪出了乡村振兴新图景。

不远处,村民沈亚芬笑意盈盈:“只要沈师傅有空,一个电话就往咱园子跑,有她在,种槜李心里特别踏实!”另一名村民陈强也凑过来,扳着指头细数:“跟着沈师傅学了七八年,从疏果到治虫,现在我也能独当一面咯!”这片浸润着汗水与希望的果园里,沈建利播撒的不仅是种植技术,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滚烫初心。

缘何村民如此信任沈建利,缘何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能够在20多年时间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槜李村”?

沈建利坦言,自己原本也不会种槜李,但农民出身的她,自小懂得干农活要脚踏实地。20多年来,她从一个“门外汉”,一点点学习槜李种植、林下养鸡等种养模式,并把这些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周边村民倾囊相授。此外,近年来她主动拥抱互联网,带着村民试水网上直播,把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求新求变”中找到发展方向

“求新求变”这4个字,深深烙在沈建利人生的每一次关键选择之时。

2000年左右的浙北农村,年轻人争先恐后涌入城市打工。彼时刚辞去灯泡外壳制作工作的沈建利,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全新道路。为更好地照顾刚上小学的儿子,沈建利萌生了“把家安在地头”的念头。

“起初也只是小打小闹,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种了一些油桃、槜李,还养了几只土鸡。”但这名农业“新人”却干得与众不同。邻居们发现,在家倒腾田地之后,沈建利的裤兜里总是揣着个笔记本,生活也过得比以前更忙碌。

“只要有培训的机会,我就会去参加。”参加市里农技培训班时,她逐字记录课程讲解的嫁接要领;遇到果树枝条发蔫,她便骑车上门找农技专家请教……

在交流学习中,沈建利又有了一些新思路。槜李作为嘉兴传承了2500余年的特色水果,彼时在海宁种植规模有限,在袁花镇双丰村更是无人问津。这一种植“空白”,却激发了沈建利的热情,2002年,她承包周边农户近20亩土地,开始规模化槜李种植。

如何才能种出品质上乘的槜李?带着这个问题,沈建利不断探索与尝试。在2007年的考察过程中,她带回100多个进口李子品种,在承包田地里搞起了种植试验。“当时我还注册了钱江潮果蔬园艺试验场,试验到底哪个李子品种适合在海宁种植。”沈建利回忆道。

“美国杏李×本地槜李”“日均生长0.3cm”……从老品种中改良优化,沈建利历经700多个日夜、数万次试验,嫁接改良后的槜李品种终于在2009年试种成功。

果皮殷红,密缀黄点,硬熟时肉质紧致,脆而爽口,软熟化浆后细嫩多汁,鲜甜爽口。经过改良,沈建利确定了早熟和晚熟的两个槜李品种,并将销售周期延长到6月中旬至7月中旬。改良后的槜李一经推出,广受市场好评。与此同时,黑布林、红宝石等进口李子品种也在她的试验田里扎下了根。

当槜李种植渐入佳境时,沈建利又将目光投向了生态养殖领域。得知北京有一种宫廷黄鸡后,她便独自前往北京,辗转联系到专业养殖户。这种曾被乾隆御封“天下第一鸡”的珍贵禽种,以其紧致肌理与独特风味,在明清两代专供皇室享用。

带着首批“皇家”鸡苗返乡后,沈建利尝试起了当时还十分新颖的“林下养殖”模式。鸡群啄食小麦稻谷,在槜李林间自由奔走的身影,与累累果实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图景。然而,当养殖成本高出普通肉鸡30%时,销售困境接踵而至。

“很多客户不理解定价逻辑。”为了打开销路,沈建利将嘉兴各地的酒店走了个遍。她总在推荐时强调:“您先试试,品质会说话。”这份笃定源自对产品的信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转机悄然降临,首批试销酒店的后厨传来捷报。“他们反馈复购需求后,考虑到小批量配送成本,客户主动提出上门提货。”从零星试单到定期采购,沈建利用过硬的品质,成功打通了销售渠道。

深耕农业近30载,沈建利始终保持着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感知。“现在销售重心转向线上,客户大多通过微信下单。”从短视频拍摄剪辑到直播带货,沈建利逐渐掌握了多项数字化营销技能。如今,她时常活跃在自家直播间,以田间地头为天然舞台,展示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与品质细节。前不久,沈建利还走进浙大课堂学习AI技术应用,拥有了专属的AI数字人形象。

致富能手热心“传帮带”

“一人富不如一起富”是沈建利始终秉持的人生信念。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艰难万分。第一次冒出这个念头,是因为村里想要给村民找一条致富的路子。“当时村委会找到我,希望我出技术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沈建利回忆,她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没有想太多,就认为这是个好事儿,应该干。”她对记者如是说。

说干就干!当时由双丰村村委会出资,给全村每家每户送了两株槜李苗,沈建利则负责为大家传授种植技术。“摊子一搭起来,才知道买卖有多累。”沈建利告诉记者,因为肩负着全村人的希望,她觉得自己责任重大。那段时间,她除了到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种植技术,只要有村民在槜李种植上碰到难题,她都倾囊相授,甚至上门解难。

在沈建利的带领下,村民从刚开始试种两三株,到开始规模化种植,逐渐让双丰村成了浙北地区闻名的槜李村。此后,沈建利还在村里牵头成立了槜李种植合作社,在她的带领下,双丰村槜李种植面积达到50公顷,年产量30万公斤,年产值4800万余元,年平均每户增收2.6万余元。

2015年前后,“互联网”经济走上风口,电商直播销售等模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快车道”。对市场高度敏感的沈建利迅速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机遇,成立了海宁市第一个“泥土香”农产品网站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将自己的农产品和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通过微店、微信公众号等推广宣传,线上订货,线下海宁城区直配,每天配送至各小区。

此外,通过淘宝等互联网平台,沈建利把本地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沈建利还趁势成立了“泥土香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为全村农户“带货”,近年来,累计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工坊也获得“海宁市共富工坊培育点”“嘉兴市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浙江省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等荣誉称号。

沈建利不光把槜李种成了村里的致富“黄金果”,近年来,她还培训当地农民2万多人次,实现了50岁以上村民再就业600余人。

2018年起,沈建利还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先后对接四川黑水及贵州等地,为当地引入明星产业槜李,并提供技术指导。“槜李苗经过一年多的种植,已经顺利进入坐果期,非常感谢沈老师……”前不久,收到来自四川黑水县的好消息,沈建利也很高兴。

人大代表为“农”发声

一颗槜李果,带富一个村,乐于助人的沈建利,也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她先后获得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最可喜的是,今年4月28日,沈建利还赴京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记者了解到,沈建利还是嘉兴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人大代表,她总在思索如何为“三农”领域更多发声,如何为乡村振兴出力。“我们做农业的人最需要脚踏实地,只有调查了、实践了,才有发言权。”沈建利感慨地说。

为在每年的人代会上提交一份贴合实际、内容扎实的高质量议案建议,沈建利常常提前大半年便开始思考准备,然后认真开展走访和调研。譬如,她深刻了解到目前农业产业存在布局小而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受限制的问题,为此提出《关于抱团发展打响区域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议》。针对年轻“农创客”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多方面问题,沈建利又提出《关于鼓励和支持农创客扎根农村发展的建议》。现如今,一批批踌躇满志的农创客正活跃在袁花镇的田间地头,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等创新要素集聚到乡村,催生全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点燃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此外,作为嘉兴市妇联执委,沈建利每年开设“姐妹学堂”,多次为妇女姐妹发放技术资料,并邀请省市水果专家来上课,自己则在果园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她还雇用双丰村30余名50岁以上农村妇女在自己农庄工作,解决就业难题。

“看到大家都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沈建利说,她会一如既往为嘉兴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在沈建利的微信群里,记者看到与种植槜李相关的群友多达数百人,她总是耐心解答群里种植户提出的问题。据统计,她先后为海宁及周边地区1800多户农户传授种植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农家女,她靠勤劳的双手,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带头人。

在沈建利身上,记者看到了一种勤劳肯干、乐于奉献、无私助人的品质,而勇于创新、不断学习、求新求变的精神,则是她把家乡的槜李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的法宝。

愿嘉兴涌现更多沈建利式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相关新闻
海宁企业上榜全国优秀,助力1.5万亩油茶 “起飞”
用行动书写大爱!这些海宁潮人好“赞”
甜糯玉米抢“鲜”上市,海宁农户透露丰收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