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词为“放大镜”,解码千年运河,探秘流动文脉

潮新闻 通讯员 杨芳 耿京燕2025-05-18 14:46全网传播量532
00:00
00:00
012025年5月18日,“千年涛声入诗行:大运河的诗史解码”讲座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由王莹博士主讲,深度解读大运河2500年的文化价值。
02王莹博士通过诗词串联大运河历史,从邗沟到隋唐大运河再到元明清漕运体系,指出运河不仅实现物理连接,更促成文化流动,如皮日休、苏轼、文天祥等诗人作品。
03讲座以杭州、扬州、通州三大河段为例,解析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质与南北交融,柳永《望海潮》与张岱笔下的市井灯火被喻为运河“双面绣”。
04观众感悟到《望海潮》中“参差十万人家”的繁荣是运河商贸催生的文化镜像,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广度。
05大运河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链,需在创新中延续其精神脉络,让千年涛声在新时代激荡出新回响。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5月18日,由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主办、有意思书房承办的“千年涛声入诗行:大运河的诗史解码”讲座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特邀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王莹博士担任主讲嘉宾,以诗词为线索,串联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脉络,深度解读其作为“半部华夏诗史”的文化价值。

“运河贯南北,诗意通古今。”王莹博士以诗词为钥匙,解锁运河千年演变。她从春秋时期邗沟的军事功能讲起,梳理隋唐大运河的经济政治作用,直至元明清漕运体系成为国家命脉的演变历程。她指出,运河的贯通不仅实现了“南水北调”的物理连接,更促成了诗词、戏曲、民俗的跨地域流动——皮日休以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辩证评说隋炀帝龙舟过汴河的运河功过;苏轼 “乡音无伴苦思归” 的夜宿运河愁绪,让涛声成为文人“情感容器”;文天祥《发高邮》中“一水何曲折,百年此绸缪”,则借蜿蜒运河勾勒宋元易代的家国动荡。这条贯通南北的水道,成为映照时代兴衰、承载家国情怀的“流动史诗”。

讲座以杭州、扬州、通州三大河段为切入点,以诗词为“放大镜”,解析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质与南北交融图景。在解读杭州段时,柳永《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盛世风雅与张岱笔下市井灯火的烟火气,被喻为运河“双面绣”的独特风貌。一位观众现场分享感悟:“从前只觉这首词是赞美杭州,如今方知‘参差十万人家’的繁荣,正是运河商贸催生的文化镜像。”

时值5·18国际博物馆日,在今年“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的映照下,本次运河大讲堂串联起大运河的历史厚度、文化广度与当代温度,不仅为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情怀的文化盛宴,更启示我们:大运河不仅是祖先留下的物质遗产,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基因链,需要在创新中延续其精神脉络,让千年涛声在新时代激荡出新的回响。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