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理论有着天然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天然便是青年的理论。在发表《共产党宣言》时,马克思本人只有30岁,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依靠的就是年轻人。历史表明,年轻人富有活力,富于探索,青年的理想和抱负能够在理论及其实践中找到契合点。
然而,这些年,青年对理论似乎“不太亲近”,比如有的青年宁愿花大把时间看营养不多的网络小说,也不去读读一些哲学名著、理论短文;有的青年认为理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理论多半只是交个差、走个形式。理论传播如何跟上青年的成长步伐值得我们深思。
当下青年出生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对网络空间的依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我们在对比第45次与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公布的一些数据中发现,从2020年初到2024年底的头尾5年间,我国的网民规模从8.5亿人激增到11.08亿人,其中青年网民占比从33%增长到65.8%。而且,在新增的2.5亿网民中,青年占比也超过50%。现如今,手机、电脑已成为青年获取资讯、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手机俨然已化身为继眼、鼻、口、耳、眉“五官”之后的“第六官”。
长期与手机为伴,也让一些青年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的兴趣,“屏社交”依赖症、“社交流失”效应等,都让当下青年被贴上“寂静的一代”的标签。
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充足的信息源、便捷的获取方式,让青年能够超越时空限制、随心所欲地获取各类信息,并把自己摆到各种情境中思考处境与应对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己观世”的思维模式。相较于父辈们,当下青年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解放、价值标准也更多元。他们对传统“权威意识”逐趋淡化,在行为上表现为敢于“自我表达”和质疑“权威”。青年个体意识的“觉醒”,在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传播生态的催化下,驱动着年轻人走向“求新求异”。比如,年轻人流行Cosplay迥异的、虚拟的二次元风格;在网络中喜欢用“谐音梗”“怨妇体”等特殊表达方式。这些现象都表明,青年为了挣脱“传统的”“权威的”“主流的”束缚,通过创造体验差异、呈现差异和播散差异,建构起一种“自属”话语体系。
图源:视觉中国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如今的年轻人在社交中会因趣缘相投而自发地形成一个个“圈子”,呈现出“圈层化社交”的趋势。“圈层化社交”自带一定边界,青年在自我认可的特定“圈子”里进行信息交互,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认同。然而,一些“圈内”青年却深陷其中,与“圈外”世界鲜有互动,甚至出现一定的价值“撕裂”。比如,网络上流行的“爽文化”圈,在“圈内人”看来,这些“爽文”“爽剧”直击“爽点”、快感十足、情绪上头,甚至还能在剧中找到理想型自我。而在“圈外人”看来,这些“主角光环”“开挂人生”的剧情过于荒诞无稽,是对自我和社会的不合理期待。
有研究表明,“圈层化社交”容易产生封闭、排他、极化、固化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圈内”青年的价值盲从。特别是在“圈内”舆论氛围和社群压力下,一些青年面对某一热点问题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与“圈子”的态度保持一致,可能会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而“随波逐流”。加之,智能算法不断向“圈内”精准投递内容,不仅强化了“圈内”成员的情感归属,也伴随着“圈子”文化元素的汇聚与播散,衍生出大量表象、样态、场景的“景观流”,让原本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的青年在互动中“合流”,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当下青年的非阶梯式成长特征,让传统的理论宣讲在走向青年时难免“碰壁”,影响了“讲与听”“教与受”之间有效对话的建构,久而久之在理论与青年之间产生了“三大壁障”。
认知屏障,让青年感觉与理论“渐行渐远”。有的青年认为,“理论”只存在于思政课堂,合起书、下了课,理论就远离与我。有的青年认为,“理论”约等于“考试”,考完了就可以与理论“相忘于江湖”。有的青年认为,“理论”是教师的工作职责、社科学者的研究对象,与我无关。在笔者看来,青年对理论的认知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形而上”的理论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青年觉得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无关而不愿意去触碰。
有的理论宣讲以课堂式、说教式教学为主,一旦话风老套、“爹味”十足,青年自然对学理论提不起任何兴趣。加之,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趋向,也让不少青年长期沉溺于物质化、荒诞化、泛娱乐化的思想环境,陷入到充满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泥潭之中。比如,有的青年对娱乐圈的花边轶事、明星八卦了如指掌、“津津乐道”,却对国家发展的科技进步和重要成就、功勋模范的先进事迹知之甚少、漠不关心。
其实,理论宣讲本质上是思想理论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理应遵循“用户思维”。我们如何改变青年对理论的态度和认知,首先就是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并存,突出青年主体性自适与社会统领性协调的统一,更好地用主流价值效用引导和帮助青年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话语屏障,让青年觉得理论“不接地气”。大数据、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重塑着传播话语体系和舆论生态。当前,青年在互联网场域中的思想交流和话语表达,正加速“非主流化”“泛自由化”,“暗语、黑话、俚语”等网络行话更为流行,改写主流话语含义也更加普遍。比如,“囧”的本意为“光明”,而在网络中被定义为“郁闷、尴尬”。再如,“奇葩”的本意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多用来“赞美不同寻常的优秀作品或出众人物”,而在网络中被曲解用于“贬损一些行为怪异的人或事物”。可以发现,“去主流化”的解构式话语表达,正在无形中削弱“主流话语”的调控力,并让一些边缘性“反话语”成为“主流话语”的补充。在这种语境下,政治性强、学术味浓、“一板一眼”的传统理论传播语态,可能就不再受年轻人“待见”。
然而,在理论教学和宣讲中,一些老师和宣讲员缺乏调查研究,自身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所讲述的内容或局限于书本、通稿的“本本主义”,或采用高度凝练规范的政治文本和讲话精神,既不敢与热点时事紧密结合,也不与青年熟悉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融会贯通,还不会转化为青年熟悉的话语方式,这就更让青年对理论生出了“抵触”情绪。
内容上的不搭调、语言上的不兼容,这些都让理论与青年之间无法开启一段真诚的对话、一场平等的思想情感交流。久而久之,理论变成了一段“旁白”甚至是“独白”,成为游离在青年群体精神场域之外的“自导自演”和“自说自话”。
我们如何让理论跟上青年,让青年成为学理论、用理论、讲理论的主体,就应该从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有效的对话策略、生动的话语格调开始,把政治话语转化为百姓语言、学术话语转化为生活语言、书面话语转化为流行语言,更多地运用启迪心智的金句、直抵人心的暖语,使理论更加可亲、可近、可感。
信息屏障,让青年认为理论“似无用处”。在信息大爆炸和“圈子”文化的叠加作用下,青年陷入了某种“信息困境”。在笔者看来,一些青年既是“信息富人”,也是“信息矮子”,他们既享受着丰富信息所带来的资讯“快感”,也感受到“信息过载”、无止境阅览后的精神空虚,还在“信息茧房”的“一维世界”中无效重复,直至“故步自封”。帮助青年冲破这种“困境”的关键,就是向他们输出“足够有用、有价值”的高质量信息。
其实,“理论有什么用?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是很多青年心底的困惑。有的理论宣讲习惯于用逻辑来推理逻辑、用学术来解读学术,没有契合实际,没有回应青年的关心关切,没有对一些热点难点的民生实事作出“该怎么看?该怎么办?”的有用答复,更没有解答网络上各种舆情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不少青年看来,这样的宣讲约等于“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
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普世价值观”、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有的理论阐释虽然旗帜鲜明地驳斥,但没有对其成因本质、误区危害等深层次问题展开辨析。
理论本就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如何让青年贴近理论、拾起理论,就是要让理论结合实际、回归实践,用正确的思想理论释疑解惑、廓清认知迷雾,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事物。同样,理论信息想要在纷乱错杂的“舆论场”上站稳脚跟,就应该加强优质内容的原创能力,生产出更多让人看得懂、听得进、有实用性的理论作品。
成长的烦恼,需要在成长中得到解决。面对青年理论宣讲的“三大壁障”,正确“打法”是迎难而上、直击问题。这些年,浙江探索“青年带动青年、青年影响青年”的方式重塑理论宣讲格局,打破青年的“社交寂静”,破壁“青年圈子”,畅通了从理论“青年化”到青年“理论化”再到理论“青年化”的正向循环。
一方面,青年能读懂青年。年轻人通常更熟悉社会中流行的文化、科技和社交媒体趋势,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更容易在交流中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同样,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往往建立在平等、自由和包容的基础之上,无障碍的沟通也更能引发彼此的情感共鸣。因此,“青年带着青年学、青年照亮青年人”无疑是理论宣讲的“一剂良方”。运用年轻人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特质,让理论在年轻态表达中变得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治愈理论与青年沟通中的“水土不服”,推动理论“沉”到每一个青年个体身上,“沉”到每一个青年爱看爱逛的社会场景之中。
另一方面,青年能说服青年。青年普遍有各自的“圈子文化”,破“圈”而入的突破口就在于找到圈内的“意见领袖”,并使其“理论化”后,发挥出同辈带动效应。比如,上海师大、广州大学等不少高校都积极培育拥有百万级粉丝的“网红”教授、青年博主以及校园网络名人。他们喜欢且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社交,并通过“非在场”的场域发布信息,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具有较强的引导力。有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会因为相信同辈群体而相信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会因为校园网络名人的评价而改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态度。因此,“青年讲给青年听、青年教育青年人”,无疑可以破除“圈层壁障”。可以探索发挥“网红”宣讲员、宣讲大咖、宣讲新秀的人格魅力和价值涵养,在宣讲中唤起更多青年对理论的情感共鸣、价值“互信”。
同时,青年能凝聚青年。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广泛融合,生活生产社群化趋势日益加剧。我们常看的“B站”就是以构建功能和内容分区的诸多“社群”来吸引用户。我们从“B站”公布的“日活量”和“用户粘性”等数据中可以看出,“社群”对用户具有长期的归属感。同样,理论宣讲如果不能适应“社群化”这一趋势,就缺少生命力;如果进入不了社群空间,就没有传播力。因此,“青年吸引青年来、青年组织青年人”,无疑是扩大理论“青友团”“朋友圈”的“一条妙策”。让懂理论、爱理论的青年走到青年中间当好“引路人”,用年轻人的视角来讲理论、用理论,既能增强青年对理论的兴趣感,推动青年更加主动地理解理论、接受理论,还能吸引更多青年参与进来,形成一个个青年理论宣讲社群。
相信青年、依靠青年、培育青年,这正是“青年带动青年、青年影响青年”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提供青年足够广的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挑大梁、当主角”的支持,帮助他们足够快地成长起来。
今天的青年与以往不同,需要我们给予年轻人充足的信任、更多的价值认同,“相信青年”就是最好的价值认同。比如,“浙江宣传”公众号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青年人自己思考、自己撰写的,用青年的视角写出青年的观点和想法。同样,浙江的宣讲也是一样,我们只对青年宣讲的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行把关,而不去触碰青年的语态。对内容的选用、话语的风格、展陈的形式等,都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空间。正因如此,“浙”里的青年与理论之间才产生了“化学反应”,实现了青年与理论的“双向奔赴”。
浙江的青年并不沉默,他们是“讲的主力”“听的主体”,更是“受益的主体”。青年理论宣讲是浙江的一项被“置顶”的事业,无论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企业公共空间,还是在城市休闲广场、新媒体平台,只要有一颗愿与理论“触电”的心,年轻人就不会缺少“展”的舞台。近年来,全省各地打造了诸多青年宣讲的“竞技台”和“孵化器”,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会讲、参与讲、高水平讲。比如,省直机关“政策面对面”宣讲团、高校“青马向上”宣讲团、企业“红码头”青年宣讲团以及基层各类特色宣讲团等。如今,浙江共有5000多支宣讲团,10万多宣讲员,构成了“浙字号”宣讲矩阵。这些宣讲团、宣讲员正不断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吸纳各领域代表人物、流量“红人”参与宣讲。
当然,青年宣讲既要讲给普通百姓听,更要讲给青年群体听。青年受众把宣讲员当作邻家伙伴、学长学姐,以平等的对话,让青年受众听得住、喜欢听、一场听完再听下一场。比如,绍兴“古越新声”宣讲团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温州青年海外宣讲团在“越洋直播间”讲述的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影响着海外华人,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思想、用思想的过程,无论讲者还是听者都从中受益。通过选题、备课、培训、宣讲,宣讲员得到全方位的综合提升,而广大青年听众在聆听宣讲中开阔了视野,碰出了思想的火花,产出了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下,“浙”里的青年既当“粉丝”又当“讲师”,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忠实“受教者”和优秀“施教者”,也让更多青年在思想上、精神上、本领上加油充电。
在浙江,宣讲是一种时尚,“‘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就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青年“社群IP”。社群不是简单地“拉起一个群”,而是“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既是符合这届年轻人成长规律的链接点,也是撬动年轻人思想阀门的支点。我们以青年的“用户思维”来构建青年理论宣讲社群,正是投中了青年之所好。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部门协调+群团组织+网络推广+社群联动”的新型组织和动员体系,通过宣讲组织的小型化、特色化设置,构筑起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覆盖各领域的青年宣讲工作网络。比如,杭州“三分钟理论快讲”活动,吸引了大量的青年才俊走上理论宣讲第一线。如郎朗、傅园慧、唐家三少这样的“网红”人物也被吸引到青年理论宣讲的社群中。
社群化的组织形式,使得青年理论宣讲对于青年人而言,不再是一种刻意的学习方式,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交活动。“上新吧,00后Talker”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每期训练营中,“00后”宣讲员们能与全国思政名师、宣讲名师、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在平等的对话中探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接受思想的淬炼,还结对成“新型”师徒关系。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向群众取经学习,在基层、群众中找到解题的答案,还与一些村干部、农民、企业工人等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忘年交”。特别是在与其他“00后”小伙伴们在短暂且快节奏的相处中,结下长期而深厚的“友谊”。
浙江理论宣讲何以年轻态,关键在于青年人自己搭台自己讲。理论武装青年需要贯通理论青年化和青年理论化的“双化路径”。我们大胆把“麦克风”交给青年,把活动交给青年,让理论的展陈更加丰富多彩、津津有味。比如,浙江工业大学“青说青听”宣讲团把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的感悟写进歌词,轻快说唱中皆是“未来科学家”们的青春信仰;浙江大学的博士宣讲团把婺州南孔写进剧本,“剧本杀”被注入南孔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故事。还有情景剧、直播、辩论会等,青年宣讲员的宣讲创新手段之丰富,令人大开眼界。
2024年,浙江推出“言之有理”——之江潮声开放麦主题宣讲活动,就把脱口秀的形式与理论宣讲结合起来,轻松幽默、开放活泼的宣讲吸引了全省各地上百名年轻人自发主动参加,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打破了很多人对理论宣讲的刻板印象,理论也在故事和笑梗中融进年轻人的心里。有青年听众就表示,“我觉得,当笑声与掌声同时响起,宣讲就更走心了”。当然,为让“开放麦”有“思想浓度和理论气质”,每次上台,团队都要筹备一个月左右。宣讲主题贴合年轻人,宣讲中结合青春榜样、名人轶事,播撒下梦想、奋斗、正能量的种子。
近年来,浙江青年宣讲还紧跟技术进步,用好“网言网语”。比如运用青年人“爱看爱逛”的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热门APP等,推出动漫、微电影、微访谈、图解、理论漫画等理论产品3000多个,及时向年轻人传递新思想、好声音。
当然,在探索“潮”的宣讲方式中,我们还要破除“年轻人讲错了怎么办、讲不好怎么办”的思想顾虑,给予他们更大的容错空间。只要相信青年,他们就能给你意想不到的精彩。
“浙江实践”的实景大戏成为浙江青年宣讲最生动的图景。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从实践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它可以回应和解答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年参与宣讲的过程就是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过程,就是用理论知识解答实践问题的过程。让青年沉到真实的乡土中国之中,跟着群众学讲话、学方法,以“解剖麻雀”之功,在实践中领悟新思想的伟力,才会对理论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从2023年开始,浙江推广“蹲点式”宣讲,让青年宣讲员扎到基层一线,边调研边宣讲,既碰钉子,又想辙子,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宣讲员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理论、政策精准地讲进了企业经营者以及老百姓的心坎上。比如,“八八战略”在身边——“青马向上&水木清华”蹲点联学联讲活动,青年宣讲员以问题为导向,从产业转型升级、基层社会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等具体角度切入,感受“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的萌发与实践。一位参加完这场活动的青年宣讲员表示,“我如今讲得了‘八八战略’了,因为我沉下身子、蹲点基层,用脚‘写出’宣讲稿,才是我的真心感悟。”
当然,我们不能把宣讲看作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孤点”,而是一个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交汇点”。宣讲可以“+文旅”“+产业”“+治理”“+项目”“+志愿服务”,双向赋能让宣讲更有力量。比如,温州文成的“小火柴”宣讲团开展“春天里·向共富”助农直播宣讲,宣讲员化身主播让农产品搭“网”出山,每一场直播都有上万元的销售额;湖州吴兴区“王金法广播”在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收集民情民意,积极为群众解决环境卫生、违法搭建、邻里纠纷等各种问题,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位青年宣讲员就表示,“想要让宣讲‘上头’又‘走心’,归根结底,就是要从群众关注的热点中讲出新思想,从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中讲出大方向。”
理论和青年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理论真正抓住了青年,让青年在“学、讲、干、信”的实践闭环中逐渐成长起来,奔涌的“后浪”必将会成长为社会向前发展的“热浪”。
(作者蔡耀中 系温州市委宣传部干部,省“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