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浙江格派钴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刚完成新一轮技改。“2000吨高性能电积钴技改项目的建设,将助力我们从新能源汽车电池新材料升级到航空航天新赛道。”公司总经理王光辉介绍,自2016年落户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并盘活原先的“僵尸企业”,浙江格派钴业几乎每年都在上马新的技改项目,近年来,已累计投入近20亿元。
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成为企业不断攀登的坚实台阶。短短几年间,浙江格派钴业从一家新企业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原料、材料等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浙江格派钴业钴产能排名全球前六,钴盐产品油分和磁性异物含量远低于行业标准,是行业内最具规模和品控把控最好的大型锂离子电池正极原料行业头部企业之一。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21亿元,出口创汇4597万美元。
昔日“僵尸厂” 如今“金凤巢”
走进浙江格派钴业,仿若置身花园。目之所及都是有年份的绿树,有的开满繁花,有的开始结果,更有曲水亭畔、小桥流水,营造出一派江南春意。
“我们厂区环境不错,这些绿植以及办公楼,都是我们当初收购的企业留下的。当然,几个车间厂房基本已经‘更新’过一遍啦。”王光辉介绍,浙江格派钴业前身是浙江嘉利珂钴镍业材料有限公司。因为多元化投资,导致这家企业资金链断裂,成为“僵尸企业”,2016年12月,上海格派新能源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司法拍卖,拍得浙江嘉利珂钴镍业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和158亩土地,从而进入锂电池正极原料制造领域。上海格派也通过对浙江嘉利珂钴镍材料公司的成功收购,实现了从贸易商向制造业企业的转型。
上海企业缘何看中上虞这家“僵尸企业”?“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前景诱人,嘉利珂的生产线还是不错的,收购这家企业能缩短公司的建设期,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另一方面,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一流,都是吸引我们投资的重要因素。”王光辉回忆,入驻上虞后,公司一再对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等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
技改助力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焕发新活力。2018年浙江格派钴业投产时,整个厂区的钴产能在每年1000金属吨左右。2024年,生产能力已跃升到钴产能15000金属吨、镍产能6000金属吨的多元化锂电池产品。短短6年,实现了近20倍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企业依然还在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提升,不断加大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的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延伸产品价值链。以刚建成投用的2000吨高性能电积钴技改项目为例,除了实现产品的延伸拓展,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还能进一步利用伴生物产生效益。
“我们原来每年大概有5000金属吨的副产品锰产生,通过新项目技改,将锰副产品制成四氧化三锰后进行售卖,按照目前市场价15000元每吨的价格,每年产生7000万的产值。”王光辉说,之前,副产品锰都是白送给下游企业,此次,浙江格派钴业投入1.5亿进行配电扩容和电钴项目改造后,每年可大幅增加企业效益。
变革中突围 破局中新生
近日,Fastmarkets(Metal Bulletin,简称MB)官网发布定价公告,“GREATPOWER”电解钴正式加入全球金属行业权威定价机构MB的定价体系。作为全球仅有的13个入选品牌之一,格派成为MB定价体系内屈指可数的中国企业代表。此次认证意味着企业每日报价与成交数据将直接参与鹿特丹钴金属现货结算价计算,标志着中国钴企首次突破国际大宗商品顶级认证门槛。
“此前,我们格派电钴产品已于2024年底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交割品牌认证,成为全球12个LME认可电解钴品牌之一。”企业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这表明,格派电钴产品的化学纯度、物理规格及全球仓库自由交割机制已获国际验证。
走进浙江格派的车间,一袋袋玫瑰色结晶状的氯化钴、硫酸钴排列有序。从原料的严格抽检、精准投料到先进的工艺配比,再到苛刻的成品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体现出公司的匠心精神。“现在生产线已实现DCS自动化系统全覆盖,尤其是萃取工艺车间的智能化控制生产更是达到全球钴行业领先水平。”王光辉介绍,钴矿石需要经过磨矿、浆化、浸出、萃取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当前,关键杂质的控制一直是制约钴盐行业发展的难题,各巨头公司为突破这一瓶颈持续投入资源,浙江格派钴业通过先进的萃取结合树脂的方法深度除去溶液中的Cu、Zn、Fe等杂质,提升产品质量,使得产品中杂质的含量远低于行业要求。
浙江格派钴业生产的硫酸钴、氯化钴、电钴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航天高温合金、集成电路等高精尖领域。钴系列作为公司的拳头产品,目前钴产能排名全球前六,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五。可以说,全球每3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所含钴来自浙江格派钴业。
自主研发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与创新能力的基石。浙江格派钴业成立浙江省研究院、浙江省研发中心、绍兴市研发中心、绍兴市技术中心,取得70余项对公司业务有重大影响的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研专项计划,与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合作,筑牢技术壁垒,有力推动产品品质的稳步提升及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格派钴业通过构建“回收—再生—再利用”闭环,将生产副产、废料再加工为新材料,达到回收循环再利用的高效一体化产业链。此外,企业发力绿色产品创新,通过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目前,企业已获评“绍兴市绿色工厂”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行业低碳发展提供标杆范例。
“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我们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如原材料供应风险、价格波动剧烈、ESG压力等多重挑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格派钴业将继续积极加大研发投入,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同时推动绿色冶炼升级,如湿法冶金优化、清洁能源替代等,逐步构建“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再生”闭环,实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