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机器人也能玩转运动场!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机械臂摆动间上演速度与耐力的较量;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里,“钢铁选手”们各展绝技;五一假期的2025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近3000名“科技玩家”同台竞技,将赛场变成未来科技的秀场……
这些仿佛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在真实上演,而在此背后,是一场改变世界的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真的来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提升,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相关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市场人士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产业链也有望迎来“从0至1”的重要投资机遇。
对于投资者而言,抢先捕捉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机遇,机器人主题ETF配置价值受到关注。例如,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联接基金A/C:020972/020973)4月就获得了近3亿元资金加仓,最新规模已超10亿元。它所跟踪的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中,人形机器人相关个股占比超50%,是更纯粹的“人形机器人”指数。
人形机器人赛道跑出“加速度”
五一期间举办的机器人世界杯堪称科技圈的“超级碗”。大学组与青少年组双赛道火力全开,多个赛场同步“激战”,3000名机器人领域的从业者、爱好者齐聚现场,用代码与机械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此之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也引起了广泛关注。20支机器人战队与1.2 万名人类选手同场竞速,挑战21公里赛道。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场竞技,更是机器人技术的“终极试炼场”——不间断奔跑、复杂路况应对,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实时决策、运动控制等多项能力,堪称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真实世界的“成人礼”。
令人瞩目的是,在这些科技盛宴中,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频频亮相,为这些“钢铁运动员”加油助威。
可能有不少人好奇,“为啥机器人总爱搞体育?”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体育竞技的复杂场景,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能全方位检验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机器人走向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器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方向,前景广阔。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可以模拟人的外观、功能和思考行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深圳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企业也有相关产品陆续发布。
在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的一季报中,基金经理李栩指出,中长期来看,国内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积累将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创造有利条件,人形机器人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产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一键布局全产业链“新机遇”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处于量产前夕,零部件定点、技术路线确定等方面仍有变数,相较于单独“押注”某家公司,借助指数基金进行布局能够在享受产业发展红利的同时,有效降低投资难度、分散投资风险。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板块表现十分活跃,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开始加码布局相关指数产品。
例如,易方达基金在机器人领域积极布局,旗下的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联接基金A/C:020972/020973)跟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年内规模迅速增长近5倍,最新规模超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近期进行了修订,修订后人形机器人相关个股占比超50%,在所有产品跟踪的指数中人形机器人“含量”第一。如此高的人形机器人占比,得益于指数修订后更为“精细”的编制方案,使成份股更聚焦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具体来看,这次修订在指数选样范围上做了一些调整,突出了人形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零部件,在选样过程中尽可能纳入与这两大环节存在明确关联的上市公司,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贴合度更高。
另外,这次修订将样本数量从100只精简为50只,这也符合产业逐渐进入量产阶段,竞争格局逐步明朗的发展现状;而且指数还对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零部件领域做了一定的权重倾斜,从而使得指数的人形机器人含量更高,能够更好帮助投资者把握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趋势。
中国智造加持 未来产业“大有可为”
历史上,A股机器人行情主要由运动控制的技术变革驱动,2024年以来多模态模型的进展赋予了机器人打开市场空间的可能性。未来,除了运动能力的持续提升,AI大脑和灵巧手有望成为新的技术发力点,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将持续为行业提供发展动能。
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在快速拓展。我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全套制造业体系,曾经“战绩辉煌”的零部件公司如今能够通过技术升级迭代,成为头部的机器人零部件公司,并凭借出色的成本管控和规模效应,使其产品份额不断攀升。
“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离不开中国厂商: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批量应用需要降本近一半以上,国内零部件售价普遍较海外低50%以上,不论从经济性还是供货能力考虑,中国零部件都是降本的必要选择。”业内人士称。
政策面上,工信部此前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2024年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人形机器人排在“创新标志性产品”专栏第一位。近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均已出台支持政策。
记者了解到,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今年都在加速。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市场人士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内外头部公司已分别启动几千台至1万台级别的量产计划,量产开启后,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将继续降低,可用场景有望大幅拓展、迎来商业化爆发。
展望未来,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12万亿元,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信通院则指出,2035-204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整机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1000-3000亿元;同时,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突破6万亿元。
从实验室迈向运动场,机器人以超乎想象的姿态不断突破,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目光,而机器人ETF也正成为投资者捕捉市场新机遇的重要“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