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江南“螺蛳谣”

潮新闻 雷圣初2025-05-13 07:55全网传播量1130
00:00
00:00
01清明时节,江南水乡开始摸螺蛳,螺蛳是当地美味。
02摸螺蛳讲究时辰和技巧,需在天蒙蒙亮时赤脚进入河水,选择壳薄透亮的“翡翠壳”螺蛳。
03剪螺蛳是门精细活,阿奶教导下剪要轻回剪要重,剪尾像绣花,剪深了肉散剪浅了嗦不出鲜。
04螺蛳宴是全村大事,各种烹饪方式齐聚一堂,男人们斗酒女眷们比试嗦螺蛳,展示了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05螺蛳壳在乡下是宝贝,可以碾粉补墙、串帘子,货郎还能用螺壳制作宝塔等把戏,丰富了乡村生活。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清明前的雨总带着糯米的甜味。屋檐水滴在青石板上,一滴一滴数着日子。

村口老槐树抽新芽时,我总要把竹篓里的铁剪磨得锃亮——阿爷说,剪螺蛳屁股的活儿,是春姑娘给江南小囡的绣花针。

我们村夹在两条河汊中间,像片柳叶漂在水面。西头的芦苇荡里,螺蛳多得能绊住鸭掌。

开春头场雷滚过河面,水底的青壳螺蛳就会顶开淤泥,像小和尚敲木鱼似的,挨挨挤挤往浅滩上爬。这时节阿奶总要念叨:“三月螺蛳四月蚌,灶王菩萨都打晃。”

惊蛰过后的第七个雾晨,河滩上总会泛起青苔般的细纹。老辈人说这是螺蛳娘子在梳头,她梳落的青丝飘到人间,就变成了满河青壳螺蛳。

阿爷总爱蹲在河埠头的青石板上,用铜烟锅敲打露出水面的卵石,烟锅里腾起的蓝雾裹着烟丝香,和河面的水汽缠作一团。

“听这声儿。”他把耳朵贴在石板上,“螺蛳大军要开拔了。”果然,石板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像是千军万马在暗处行军。

这时候的螺蛳壳最薄,裹着层透亮的黏液,在晨光里泛着孔雀绿的光。有经验的摸螺人专挑这种“翡翠壳”,说是吸足了地气,嗦起来能尝到泥土的甜。

摸螺蛳讲究时辰。天蒙蒙亮,河面浮着层蛋青色的雾。我赤脚踩进沁凉的河水,脚底板能数清每一颗鹅卵石。

螺蛳们趴在墨绿的水草间,壳上沾着星星点点的河泥,像撒了芝麻的糯米团。伸手去捞,它们便骨碌碌滚进掌心,痒酥酥的,像捧着把会动的雨花石。

芦苇丛深处藏着老螺蛳精。阿奶说它们壳上生着七道金纹,是河神封的螺蛳将军。

有次我在菖蒲叶下摸到个茶碗大的螺壳,刚想欢呼,那螺蛳突然喷出股水箭,正打在眉心。吓得我跌坐在浅滩,身后传来阿爷爽朗的笑:“小囡抢了将军的帅印,该打!”

剪螺蛳是门精细活。竹匾里青褐相间的螺壳堆成小山,阿奶坐在天井的藤椅上,老花镜滑到鼻尖。她总说剪尾要像绣花,讲究“三轻三重”:下剪轻,回剪重;指尖轻,腕力重;前刃轻,后槽重。

剪子“咔嗒”一声,螺尾应声而落,露出米粒大的气孔。剪深了肉就散了魂,剪浅了嗦不出鲜。

我十岁那年跟阿爷学的剪尾。老船工的手指粗得像芦苇根,捏着绣花针似的铁剪却格外灵巧。

“看准螺纹第三道!”他把我圈在怀里,烟草味混着汗酸钻进鼻孔,“螺蛳和人一样,脊梁骨最硬处就是命门。”

有回我贪快,剪子咬着手心,血珠子溅在螺壳上。阿奶忙用灶灰给我止血,说这是河神爷收学费哩。

最妙是看阿奶剪“双生螺”。这种连体螺蛳要沿着接缝处下剪,稍不留神就会伤着肉。

老太太眯着眼,剪尖顺着螺纹游走,像在螺壳上跳胡旋舞。分开的螺肉晶莹剔透,带着藕丝般的黏液,阳光下能瞧见七彩光晕。

“这是前世修来的缘分。”阿奶把成对的螺壳串成风铃,“挂在床头能保姻缘。”

灶屋的柴火香混着螺蛳腥,是开春特有的味道。

阿爸炒螺蛳要放紫苏,说能勾出河鲜的魂。铁锅烧得冒青烟,蒜末姜丝跳着舞,青壳螺蛳哗啦啦倒进去,像落了一场翡翠雨。最妙是起锅前那勺黄酒,“滋啦”腾起白雾,酒香裹着鲜气直往人鼻孔里钻。

王阿婆的灶台别有洞天。青砖砌的七星灶上蹲着七口陶锅,分别煨着螺蛳羹、螺蛳、螺蛳酿肉……

最绝的是“三套鲜”:螺肉塞进鲫鱼腹,鲫鱼裹在母鸡膛,文火炖足两个时辰。揭盖时鲜香能飘过三座石桥,过路的货郎总要讨碗汤喝。“这叫鲜魂渡劫!”王阿婆用长柄木勺搅动浓汤,“三鲜相克又相生,跟做人一个理。”

清明前夜的螺蛳宴是全村大事。八仙桌从堂屋摆到天井,粗瓷碗里堆着各色螺蛳:姜葱爆炒的、酒糟腌制的、豆豉焖煮的……

男人们划拳斗酒,女眷们比试嗦螺蛳的本事。张家婶子能同时嗦两颗螺蛳,李家嫂子能用竹签雕出螺肉花。最绝的是卖豆腐的刘二叔,能把嗦空的螺壳吹出《茉莉花》调子……

资料图。视觉中国。

雨水多的年头,河滩上会长出种“金线螺”。壳上缠着暗金纹路,嗦出来的肉带着甜味。这种螺蛳爱藏在水菖蒲根里,要潜水才能摸到。

有年春汛,我跟阿爸撑船去找,见他一个猛子扎进碧水,气泡咕嘟咕嘟往上冒。等了一小半炷香功夫,水面“哗啦”破开,他举着满把金线螺大笑,水珠顺着皱纹淌成小河。

金线螺最宜白灼。剪尾、清水加盐煮沸,螺蛳下锅不过三滚。嗦肉时要先含住气孔,舌尖抵住螺盖轻轻一顶,整块肉便滑入口中。那鲜甜像是把整个春天的河水凝成了露,后味泛着淡淡兰花香。阿爷说这是螺蛳娘子在报恩,只有心诚的人才能尝到仙气。

螺蛳壳在乡下可是宝贝。晒干的壳碾成粉,和着石灰补墙缝,比水泥还牢靠。阿奶把彩壳串成帘子,风一吹叮铃哐啷响。我最爱攒那些带旋纹的,对着日头瞧,能看见彩虹住在里面。

货郎老赵的螺壳把戏最迷人。他用烧红的铁签在壳上烫出山水花鸟,还能把细螺壳粘成宝塔。有次他送我座“螺蛳观”,七层螺塔每层都藏着活物:底层游着“虾兵蟹将”,顶层立着“螺蛳娘子”,中间五层住着“五谷神”。轻轻摇晃,螺壳相碰的脆响里,仿佛能听见龙宫夜宴的笙箫。

暮色染红河面时,家家飘起螺蛳香。青瓦白墙间此起彼伏的嗦螺声,是江南春夜最动听的摇篮曲。阿奶总在这时唱起古老的螺蛳谣:“三月螺蛳青,四月蚌壳黄,五月虾公跳龙门,六月蟹将拜龙王……”

五一假期回老屋,看见灶台上供着碗螺蛳。阿奶说这是给河神爷的供品,保佑子孙记得本。

我学着儿时的样子蹲在河滩,河水还像从前那样凉。忽然指尖触到个硬物,捞起来是枚陈年螺壳,缺口处粘着暗红的灶灰。风吹过芦苇荡,恍惚听见阿爷的笑声:“慢是慢,步步踏实……”

月光爬上柳梢,河面漂来星星点点的渔火。新发的芦芽间,又一批青壳螺蛳正顺着春水游来。

远处谁家的婴孩在啼哭,年轻的母亲哼着新编的童谣:“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囡梦里捉月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