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曹娥江畔的曹娥里·十三弄火了。
古色古香的街区,美轮美奂的灯光秀,精彩纷呈的演艺,就连沈腾、马丽等明星大腕也纷纷站出来为曹娥里造势。
这个坐落于上虞孝德文化小镇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假期客流量超25万人次,营业额破千万,开街即成“流量担当”。
放眼浙江,类似的文化街区并不少见,曹娥里·十三弄凭啥出圈?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文化基因很强大
十三弄的历史文化基因很强大。
有什么人物或者故事能代表上虞,投江救父的曹娥必定是其中之一。
《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因为曹娥,上虞有了曹娥江,有了孝德文化,有了孝女村和曹娥庙,也就是如今曹娥里·十三弄的所在地。
走在十三弄,一步一景,步步文化。
“这是草灰弄,这是挑柴弄,这是庙弄,庙弄因位于曹娥庙旁而得名。”曹娥里·十三弄市场营销部总监农钧雄介绍,十三弄之所以叫十三弄,是因为这里有十三条巷弄,每个弄都有自己的名字,也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故事。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曹娥里·十三弄以国家级文保单位“江南第一庙”曹娥庙为核心,以“一里三街十三弄”的空间布局,将上虞传承1800多年的孝德文化与现代文旅体验进行了融合。每年的五月十五,这里都会有庙会,对上虞人来说是一次不可错过的盛会。
站在十三弄历史街区,东面是曹娥江,西面是萧曹运河,抬头可见上虞博物馆。汤公祠、关帝殿、巡检司等记录在历史上的文化载体清晰可见。从巷弄文化到运河文化,无不见证着老上虞、老曹娥的历史变化。
农钧雄介绍,整个街区直线距离700多米,每个巷弄长短不一,长的有几十米,短的十几米。“十三弄的打造是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来的历史建筑,但是改造得也很大胆。”他指着“上虞尚品”的店面说道,“你看,这是玻璃房,但是我们也加入了年轻的东方美学的元素,看起来毫不违和,甚至可以说非常漂亮。”
“我为什么来十三弄,是因为和我的产品定位符合,我喜欢这浓重的历史文化感。”在街上开着非遗店的主理人王汉华坚信,这里将会是上虞的地标建筑。1986年出生的他,做了十几年的工艺品。
历史文化的加持,让这个街区有了“血肉”。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文商旅融合新玩法
活动演艺多,是大家对十三弄的第一印象。
“这是灯绘曹娥第二幕的所在地,五一期间,我们四个工作人员在这里维持秩序,人太多了。”十三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虞首部沉浸式实景演艺《灯绘曹娥》以历史脉络为线,讲述了曹娥、王羲之、梁祝、谢安等跨越千年的故事。
除了实景演艺,还有灯光秀和表演。在关帝殿门口的码头,有一艘喜庆的游船。每天下午会有媒婆在这里进行吆喝开始表演。
十三弄的业态种类也很多。
在一家果蔬店,负责人朱建清说,在这个假日,刚开业的店铺地板都被踏破了。“卖的最多是小番茄和甜瓜,我们大概有20到30万的营业额。”朱建清说,白天人多,晚上游客更多。
五一期间,十三弄的开街商户有70多家。“除了沿河餐车,沿街商铺,还有开心麻花的演艺,五一上座率在80%左右。”农钧雄说,隔壁的麻花食堂也已开业,游客可以来这个年代感的食堂进行体验。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十三弄,有网红打卡点,也有网红店铺。朱铷柯的咖啡店,就是代表之一。十三弄是他在上虞开设的第二家咖啡店。在店里,随处可见的青瓷咖啡杯和青瓷元素的装饰品。
“越窑青瓷是上虞的文化特色,我的店里随处可见青瓷的印记。我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做青瓷,想着把青瓷和咖啡相结合。”见到朱铷柯时,他的手绑着绷带,因为每天做四五百杯的咖啡,导致他的手受伤了。朱铷柯的父亲也喜欢做青瓷,在十三弄,别人喜欢用老朱和小朱来称呼这对父子俩。
与咖啡店相邻的是朱铷柯和父亲的民博艺术馆,陈列着的青瓷作品也成了这个节假日游客们争相打卡的地方。
“这个还在装修的星零界是电竞类的商铺,让大人和小孩都有地方玩。我们店铺的种类还是很多的,很多商铺还在装修。”农钧雄解释。
十三弄,还搞起了立体玩法。上虞文旅热度IP打破“单打独斗”,一键解锁文化探秘+游船蹦迪+生态漫游的新模式。
用一份船票、一张打卡照、一杯咖啡串联融合,引导游客五一出游新动线。“在五一期间,凭本人在曹娥里·十三弄打卡照片,可至覆卮山景区免费领取现磨咖啡一杯次。”岭南乡党委书记朱嗣杰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岭南也很火,此次和十三弄等景点联动,建立“票根经济联盟”,可以说是强强联手。
此外,十三弄在开街前还发放了文旅消费券,这也为上虞的消费市场添了一把“火”。
上虞昔日“九井十三弄、十桥水纵横”的繁华图景,又再现了。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老街“不老”有妙招
浙江省文广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对十三弄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在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承的生活场景,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愿景,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物活起来,游客也要留下。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多,热闹之后如何留人是关键。”十三弄街区负责人经俊说,他们正在对开街进行复盘,对部分店铺进行二改。一时的流量不算什么,长远的“留量”才是终极目标。想要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留下来,关键在于创新,让老街不“老”。
接下去,十三弄计划引入更多主题餐厅和特色主理人店铺,通过首店经济和品牌升级来完善项目体验,形成“孝德传承地,江南不夜城”独有文化IP。年轻化的元素也会得到更多的呈现,比如街区正在策划推出“穿着古装、戴着墨镜”的乐队演出,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从来不缺历史文化老街。从小河直街、南塘老街、韩岭老街,到仓桥直街,都是众人打卡的地方。
如何让老街不“老“?绍兴文理学院(中国)文旅科技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企管系主任赵江有着自己的见解。
赵教授认为,一众古街中出圈的方法,核心在于强化文化标识,通过有效的创新营销推广策略和数字科技赋能方法提升街区的体验感,并通过大型文化特色活动,不断扩大品牌街区的影响力半径。
通讯员 马安琪 摄
比如,围绕十三弄的文化特点打造深度“孝德文化”体验。首先,要将十三弄的主题文化活动常态化。其次,将现有十三弄的文化体验项目进一步升级,可以考虑在现有行浸式演艺项目《灯绘曹娥》基础上,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项目。比如设置“穿越古代孝德生活”体验区,游客可以穿上古装,体验古人的孝行礼仪,如侍奉长辈、祭祀祖先等,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加游玩的趣味性和记忆点。
此外,赵教授觉得十三弄也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扩大街区的影响力。例如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将街区作为影视拍摄基地,拍摄以孝德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与游戏公司合作,开发以街区为背景的游戏,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和认识曹娥里·十三弄历史文化街区。
老街不“老”。我们有理由相信曹娥里·十三弄,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弄”出更多新名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